因準備會刊的專題,接觸曾文溪河道變遷的資料,
劉永祥的研究曾歸納出:曾文溪河道變遷氾濫時程是明顯隨著漢人解禁來台,
曾文溪流域的拓墾而越趨密集.
山坡地不當和過度開發,從百年前的水患早就教訓無數.
昨聽經營蔬果批發的友人提及,災區小林村的薑農說自己是爬出來,撿回一條命,
個人此次的農損是八百萬,尚不包括所有的設備,打趣說走到那兒,颱風就跟到哪,
幾年前的花蓮風災,讓他植於花蓮山上的幾甲薑田也是一夜化為烏有.
友人感嘆生命之無常.
我倒驚訝整顆山頭的薑田,原來災情是這樣種出來的!
以下節錄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 賀陳旦 發表的
八八水災我們學到了什麼?
九二一 十周年前四十四天,中南部被洪水沖垮。大自然再度警告台灣,我們處在一個多災的土地,面臨巨變的氣候。
然而,我們有這樣的全民意識了嗎?那些蜂擁圍觀金帥飯店倒入河中的民眾夠瞭解嗎?
那些以為雨不大,不須要疏散土石流紅色警戒區的村里長夠警覺嗎?
那些視野溪整治等同水泥化河床的工程人員夠用心嗎?
有太多教訓沒有從根源檢討,有太多僥倖依舊得逞!
氣候變遷的趨勢是雨量集中,一次颱風帶來2000毫米雨量,出乎人料,確非一般人為設計所能防範,
但是假設我們治水工程的設計理念一直是儘快讓水流走(流入大海),現行水溝式河溪流速更快,不及回注地下,
會使不頂大的雨也被束集水量,猛力沖向堤防,沖向橋墩,豈能不垮。
我們等於在激化大氣變遷的惡劣趨勢,未達警戒的雨勢,也要成災了!
這次雨實在大,但是八百億整治野溪的結果,是否讓雨水沖刷更疾不及走避,大有檢討餘地!
個人主張,非得要從長遠、從根本策劃災區未來,一定要全民、要持續建制國家風險體系:
第一、高屏地區的產業和聚落應該以國土計畫高度,尋求適合當地水土和人文的產業活動,例如:養生、觀光和原住民藝術。
第二、九二一善款現轉往行政院賑災基金會之45億元,應以提升整體國家防災意識和救災效率為目的,早日解凍,並成立專責法人聘專業人士主動規劃,靈活運用。
第三、 已完稿之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等國土保育基本法朝野合作限期通過。各級政府據以完成保育區劃設及轉作計畫
第四、今年三月研擬之高屏溪整體治理綱要計畫及相關流域整治特別條例即刻完成法定程序。其餘四大河系流域治理組織,應剋定期限庚續成立。
十年,我們學到了什麼? 風雨中,我們要給個答案!
基金會同時製作了一份<<88水災面對台灣土地的真相>>PPT檔,
裡面處處強調的是"小心人出沒",令人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