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觀看地圖東經120度,縱循著經線所劃過之鄰近區域。以二十世紀台灣考古學界的前輩們,努力的成果為輪廓。地質年代,第四記更新世,地球氣侯曾有數度的寒、暖變化。又以「張光直先生根據台灣的花粉(孢粉)譜研究古今氣候變遷,認為沃姆冰期時代距今三萬年左右,氣溫比現在低攝4-6度」(劉昭民著)。套上遷徒性鳥類等,相關訊息,相容推測,一點一滴的思考,頗有意思!
當時地球氣候進入寒冷期,從極地到中高緯度地帶,超巨量結冰,氣溫降低了,大陸沿海華南氣候猶如今之華北乃至東北之南一般。可想當時的台灣入冬即非常冷,平地在嚴冬都結冰下雪了。由於這般氣候影響,鳥類原本的分佈區間勢必縮小。因而使得各種類之間,加深重疊分佈的可能性大增,尤其在遷徙時段中,各種群中,習性和對生態環境需求度相似者,更可能在遷徙過程裏〞混居一些時日〞,那時黑面琵鷺與澳洲皇家琵鷺,可能見面的機會就大了。不僅如此,當今平均海面氣溫20度等溫線,如以一月與七月所含蓋區間作對調比較,發現東北亞的朝鮮半島至北海道之間與東南亞台灣至中半島之間,有著謀合之地。亦即現今己知的黑面琵鷺主要度冬地帶,大有可能還是沃姆冰期時代的繁殖區!
進一步推測: 如以越南為A點,厎線劃到南台灣為B點,A、B點順著地勢延伸到冰期時;海退之後大陸棚淺處裸露,大陸與台灣之間陸地相聯成一〞陸橋〞之南緣處。會有一微妙的〞台灣海灣〞產生。再把焦點轉到台灣來作推敲,曾以黑面琵鷺之行為習性,考量其覓食場地之可能趨向。台灣山地崎嶇,水流湍急,許多河川中,上游岩石,卵石密佈。唯下游段,流經平原區,比較可能出現面積寬廣,而且水域淺平坦的覓食場地。濱海方面。拜〞台灣海灣〞之賜,台灣西南面想必有多處理想的覓食地點。黑面琵鷺的覓食場出現了,那麼理想的繁殖地點設在何處呢?台灣西南丘陵有可能,西海岸地勢高,且凸出者,也有可能。例如中部的大肚山,高雄的柴山,恆春半島,以及澎湖大島等。但是在西部丘陵繁殖者,在平原區覓食當無妨,要到〞台灣海灣〞覓食,勢必多飛行一大段距離才抵達,育雛期間必定更加苦!而在西海岸繁殖者,則內外兩邊都有覓食區可供利用。即使再考慮築巢巢材之取得,上面例舉的濱海大山的規模,在巢區附近當有足夠的植被可應其所需。如果再以海退的程度與形成陸橋的變化作考量;當陸橋的規模延展到台灣南部時,那麼中部大肚山和澎湖北區大島就遠!而恆春半島之東面和偏南面,海深坡度大,往西亦遠唉!是故沃姆冰期的台灣,黑面琵鷺其理想的繁殖地點應該是:「高雄那座大大的珊瑚礁〞柴山〞較有可能」。
試想!黑面琵鷺於春夏季節,在遙遠的南方,與澳洲皇家琵鷺惜別之後,飛到中南半島,一部分留下,一部份又追尋著魚群北上,再順著大陸沿海,飛入台灣海灣,遠遠望去,虛無飄渺中,浮現出一座仙山,黑面琵鷺低調地喊著:「那座仙山是我家,家快到了!」。歡欣之情!不表。
「距今一萬二千至一萬年之間,冰河期結束,溫度開始上升…至距今五千年左右為最高峰,氣溫比今日高2-~3度」(劉著)。此一時期也是〞台南期〞之後〞大湖期〞(海退)年代。氣溫改變,海進海退,互有波動。台南地區伴隨著地形隆起,地盤上升,漸次造就現今之規模。如果當時站在崁頂山高處(台南市東緣),四面遠眺,東面至台南縣近山丘陵,南抵大岡山,柴山,北至嘉義,整個平原廣泛發展中。鄰近數條河川例如:曾文溪,二仁溪…等,適逢高溫多濕氣候,從阿里山山脈載入大量的泥沙和淡水與海水混雜,其中情況可想而知!此時這片大面積的〞新地〞早己準備妥當,好承受其間眾生物與候鳥聚集的暴發性高峰。氣候改變,繁殖地北移,黑面琵鷺也不列外,每當南來度冬時,熱鬧滾滾是必然的。
即使時光進入〞台江時期〞,崁頂山下仍有一大面積的〞卿魚潭〞。而台江內海含蓋著台南縣市至沙汕遍佈的外海。北鄰的倒風內海更是延伸到嘉義縣境。南邊湖內,竹滬,永安(今年度有多隻黑面琵路鷺在此棲息很久)。週遭多處是淺灘,沙洲,澤地環境,鳥類盛況應該不減!
晚近百年。台南地區看似變化很大,土地大量開發了,但是仍然有跡可循。日據初期殖民地政府,著手全台灣土地丈量,完成〞台灣堡圖〞之繪製。當今在這基礎上要追溯二十世記的台灣地理地形,洽是方便許多。二十年來在台南四處跑銚,田野走訪,實地堪察,得知!無論此地區的生物聚散消長,村莊的興衰,居民的生活態勢,乃至產物耕作之交替,因此有所依據。尤其近十年來對黑面琵鷺密切觀察,牠們在台南附近出沒的地點,均未脫離這般地理環境模式。詳細之觀察報告,待日後時機成熟之際,再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