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會 黑面琵鷺 生態旅遊 學術調查 七股風情 黑琵志工 交流討論
   
 
 

產業七股

生態七股人文七股
產業七股
七股飛羽
 

南瀛漁業~牡蠣養殖

 戴子堯@2005-02-11

天然採牡蠣種苗
by 戴子堯


浮棚式牡蠣養殖
by 戴子堯


吊棚式牡蠣養殖
by 戴子堯


倒棚式牡蠣養殖
by 戴子堯


牡蠣採收
by 戴子堯


臺南地區凡有水域處皆可見牡蠣養殖
by 戴子堯

 

 牡蠣俗稱蚵或是蠔,歐洲人稱為「海產牛乳」[1],營養價值非常高,早年在沿海地區是重要水產食物,居民常採集自然附著生長在石頭上的「石頭蚵」為食。臺灣牡蠣養殖區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雲林縣、彰化縣、臺南縣、臺南市、屏東縣與澎湖縣等,臺灣的牡蠣共有18種,最主要的品種為太平洋牡蠣(Paciffic Oyster,學名為Crassostrea gigas),又稱長牡蠣或巨牡蠣[2]。

 太平洋牡蠣對鹽分的適應性相當高,在10~36ppt均適合生長,因此一般養殖在河川口或是沿岸。牡蠣以鰓過濾水中的有機物加以攝食,主要食物為浮游藻,浮游藻為單細胞藻類,營養價值特別高[3]。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煦加上日照充足,可以牡蠣所需的藻水相當充足,因此牡蠣可以長得快又大,在台灣一般只養殖6個月至1年間即收成,國外養殖時間則在2年至4年間,因此我們的牡蠣體型相較之下比較小,不過若是我們改變牡蠣養殖方式,那我們也可以比國外的生蠔更大更好吃。

 牡蠣種苗一般均採自天然,臺灣牡蠣終年生殖腺飽滿,隨時可以採苗。牡蠣生殖腺飽滿後受外界影響刺激下即開始排卵放精,以暴風雨的鹽分變化、干滿潮露出的溫度變化最具影響,卵受精後經浮游期約2至3週進入變態期,其游泳器官漸退化,斧足發達在附著物有凹凸易生渦流處附著,所以一般採苗均在風雨後轉晴,滿潮後見牡蠣由肥轉瘦後10天左右為之。臺灣採苗一般分為兩個時間,一為秋苗,在7、8月間,另一為春苗,在10月至翌年2月間[2]。

 牡蠣是否肥美是視其生殖飽滿而定,收成均是選擇在最飽滿時為之,臺灣牡蠣終年可產卵,所以終年均可採收,盛產期在7~9月與11~2月間。

臺南地區常見牡蠣的養殖方法有下列三種[2、4]:

(1) 浮棚式
 常見於外海、河口、潟湖等水深水域寬廣處,以竹子搭築蚵架,以發泡塑膠或密封油桶作為浮子將蚵棚浮在水面上,並以錨加以固定。養殖時每串牡蠣約有12-20個母殼,自蚵棚往下垂掛,潮水漲退牡蠣永遠保持在水面下,故生長速度最快,產量最多。

(2) 吊棚式
 吊棚式又稱為掛棚、站棚或垂下式,一般使用在內灣或是潮溝,以竹子立於底部作為根基,將蚵串垂直往下垂掛,且與海流呈垂直最佳,可增加流過蚵串之流量使牡蠣攝食機會增多,而蚵串距底部約30公分,可避免蚵螺爬上蚵串造成損失。吊棚式養殖法在退潮時,頂端的牡蠣有時會裸露出水面。

(3) 倒棚式
 又稱為平掛式,一般使用在較淺的水域,不易使用浮棚式與吊棚式之處,將綁好的蚵串,水平掛置於蚵棚,退潮時將有大半的牡蠣裸露於水面,可長期接受陽光曝曬,據說有被陽光曝曬的牡蠣將有獨特的口感,更具風味。

 臺南地區海岸地多洲潟,適合牡蠣養殖,只要有水域處均可見牡蠣養殖,加上臺南一帶海域水質未受工業污染,長久以來一直為魚米之鄉,牡蠣一直維持在高品質。

 養殖在臺南外海一帶的浮棚式養殖,養殖時間多半在9月至翌年4月,冬季東北季風強盛時,恰好有山脈作為屏障,然而夏季的西南季風使外海全然無遮蔽,風浪直接衝擊下常使整個蚵棚流失,因此蚵民通常會在4月底前搶收完畢,這恰好也印證了一句當地諺語:「4月26,湧仔開目」,意味4月26日後,西南季風開始盛行,原本平靜的海域掀起風浪,恰似海浪開始張眼。

參考文獻:
1. 丁雲源, “牡蠣養殖”,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水產技術手冊.
( http://www.tfrin.gov.tw/service/handbook/015.html )
2. 胡興華, “臺灣海洋養殖的先驅—牡蠣”, 拓漁臺灣,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
( http://www.fa.gov.tw/history/show_article.php?id=26 )
3. 江煜勳, “牡蠣的人工種苗養殖—單體牡蠣”
4. 邱南安等撰稿, 郭東輝等攝影, 溪四珍寶:臺南濱海濕地生態導覽手冊, 臺南是野鳥學會, 民國90年.)

   
 

南瀛漁業~掛網笱

2004-10-07

南瀛漁業~魚塭

2004-09-09

台鹽機械製鹽流程

1999-01-01

鹽田

1999-01-01

人工鹽田

1999-01-01

機械鹽田

1999-01-01

七股鹽山

1999-01-01

聯絡我們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