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題: 【2017/4/12】黑面琵鷺與虱目魚共生 水試所海水中心推淺坪式魚塭  (閱讀 5809 次)

紅鳩

  • 工友
  • 管理員
  • 老鳥
  • *****
  • 文章數: 3969
by 上下游記者 孔德廉上下游記者 孔德廉 on 2017 年 04 月 12 日 in 漁業養殖畜牧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4097/

為了防止寒害,現今虱目魚大多採深堵式養殖,但為了提供對環境更友善的方式,並保留傳統養殖文化,農委會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將佔地30多公頃的「淺坪式魚塭」保存下來,僅利用其中的18公頃進行放養,果然在冬季休養的排水階段,吸引了上百隻黑面琵鷺來此棲息,近期該中心也持續推廣。

淺坪式養殖,同時養魚也餵養黑面琵鷺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指出,研究中心位於台南台江公園旁邊,為了營造對黑面琵鷺友善的魚塭棲地,近年他們不斷將「淺坪式魚塭」的飼養方式推廣出去,就是希望讓這樣有數百年歷史的養殖方式留存下來,並供給周遭生物棲息地和保障食物的來源。

至於淺坪式和現今的深堵式養殖有何不同?水試所則指出,深堵式養殖所需土地面積較小,通常一公頃以下即可,但水深則會高達兩公尺以上,養殖密度較為集約,並以抽取地下水的淡水養殖為主,魚群在其中比較不怕寒害侵襲;淺坪式則需要四到五公頃較為廣袤的面積,水深不超過六十公分,以鹹水養殖為主,單位面積的產量較低,現今農民為了收益考量,大多已經改採深堵式的養殖方式。

會推廣淺坪式的原因,葉信利解釋,是因為傳統的淺坪式魚塭過去大都由廢棄的農耕地整理後改建而成,養殖期間利用廉價的米糠、豆餅等有機肥料和太陽能所孕育的藻類作為餌料,生產健康的綠色水產品,且工作時序通常依循節氣進行,11月到翌年3月為整池、準備階段,4月以後分批進行放苗與養成,6、7月起陸續收成,最遲至10月收獲完畢,收成後將水位放低,進行數次的曬坪、注水與施肥,以培養底藻,此時池中殘存的下雜魚蝦或其他底棲動物,就成為黑面琵鷺等侯鳥的最佳食物來源,而去年駐足於海水中心淺坪式虱目魚塭的黑面琵鷺,單日數量最高甚至超過200多隻。

野鳥學會:黑面琵鷺瀕臨絕種,政府應多鼓勵淺坪養殖

對於水試所的政策,野鳥學會則表達肯定之意,因黑面琵鷺早被農委會劃歸為第一類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去年普查發現全世界總數量僅剩約3356隻,是全球現存的6種琵鷺中,數量最稀少的一種,在近年來各界對環境與生態保育的重視下,到臺灣越冬的黑面琵鷺數量日益增多,由2004年的632隻增加至2016年的2601隻。

其中,野鳥學會理事長蔡世鵬就指出,除了河流出海口及海邊潮間帶等天然水域環境外,休養中的淺坪式魚塭向來為候鳥的主要覓食與棲息場所之一,若是能多保留這樣的區域供野鳥棲息,對台灣當然是一件好事,更實踐了「里山倡議」中,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的願景。

不過,蔡世鵬也強調,在近年來沿海濕地、鹽田等自然棲地大量消失的情況下,三十公頃的面積對黑面琵鷺來說並不算大,更不用提其他候鳥的需求,若是政府有意重視友善環境的建立,應該轉而將大多數現存的廢棄魚塭、鹽田重現溼地功能、多鼓勵漁民「曬坪」、並且好好保存現有的濕地,降低大規模開發,才是永續之道。
We Love so We Care.
We Love so We Share.
-----------------------------------------------------------
歡迎光臨"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