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2015年08月17日09:41
http://ln.people.com.cn/BIG5/n/2015/0817/c340345-26010064.html黑臉琵鷺是國際上關注度極高的物種,這不僅僅是因為它那迷人的舞姿及其特殊的長相,更在於它們對筑巢環境、覓食地環境及食物具有特殊要求,使得它們成為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近日,沈陽專家、志願者來到庄河對世界瀕危物種、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進行生態調查。據了解,庄河是黑臉琵鷺在中國的唯一一處繁殖地。由於目前黑臉琵鷺在庄河的實際覓食區、繁殖區基本不在保護區內,且過度被人類打擾、破壞,專家建議當地將其實際活動區列為保護區,且模仿韓國鬆島工業區,在覓食區建立“人工繁殖島”。目前,庄河市政府十分重視此事。
筑巢區與覓食區
相距太遠且受人干擾
此次對庄河進行調查的,是來自沈陽理工大學的生態研究室主任周海翔教授和沈陽工學院的師生志願者。據周海翔介紹,黑臉琵鷺作為全球瀕危物種,從1999年在遼寧庄河南部海域被發現以來,已由10隻左右繁殖到現在的近百隻。周海翔帶領志願者觀察發現,黑臉琵鷺的繁殖巢數已連續3年維持在20巢左右。然而,目前黑臉琵鷺的覓食區與筑巢繁殖區分別在庄河河口和形人坨子兩個地方,兩處距離有15公裡,且這些地點並非保護區,它們的生活被人類過分干擾。
在黑臉琵鷺的繁殖區,一些攝影愛好者經常登上島嶼近距離拍攝黑臉琵鷺的巢穴﹔在黑臉琵鷺的海灘覓食區又有大量漁船經過,海灘還有人設置各類絕戶網在“鳥口爭食”,導致鳥兒根本無法順利捕食並及時喂養島上的小鳥。
台灣環志黑臉琵鷺
在庄河組建家庭
2013年,周海翔帶領沈陽志願者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支持下,為庄河河口生活的一隻黑臉琵鷺亞成體“華華”佩戴了衛星跟蹤器,跟蹤的結果顯示,它遷徙落腳於江蘇鹽城保護區半個月后,飛往了台灣,在台灣北上的途中信號消失。據介紹,鳥類在每年的遷徙途中會有近半數的死亡率,數據分析它可能墜海於釣魚島北部海域。
今年1月,台灣為一隻患病治愈的黑臉琵鷺佩戴了腳環,編號為“T69”,它於4月出現在庄河河口,后來又在牛心坨子組建了家庭。8月1至2日,沈陽生態調查小組在庄河河口近60隻的黑臉琵鷺群體中,看到了它們一家三口的身影,當時它們的幼鳥還沒有學會自己覓食。
“T69”成為大陸與台灣友好的紐帶,因此專家建議,應該就此建立海峽兩岸合作保護及研究機構,更好地帶動庄河黑臉琵鷺的保護和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
借鑒韓國鬆島經驗
建“人工繁殖島”
沈陽工學院陳世章老師告訴記者,該校師生已經連續3年參與了周
海翔牽頭的沿海科研調查,這是學生們的一項社會實踐項目。2013年,他們在黃渤海的絕戶網調查還上了央視《東方時空》。2014年,他們又參與了圍填海現狀調查,分別到黃渤海三四個省進行調查。
學生們的主要工作是到當地採集影像、圖片資料,向當地人了解情況,測算海洋生物受影響程度,掌握周邊相關行業發展狀況等。
此次,周海翔教授向庄河當地政府提出了應對意見並提供了各類文字報告。周海翔提議,將黑臉琵鷺的實際覓食地庄河河口、筑巢繁殖地形人坨子列為保護區,拒絕人們上島打擾鳥兒,在黑臉琵鷺繁殖期的覓食地庄河河口禁止船舶行駛、禁止使用絕戶網。
同時,專家提議可以借鑒韓國鬆島工業區經驗為黑臉琵鷺建一個“人工繁殖島”,這樣,在島上筑巢的黑臉琵鷺有了距離覓食地更近的家,就不必辛苦勞碌每次往返15公裡給小鳥喂食了,如此黑臉琵鷺就會大量增加。另外,可以在距離“人工島”遠處設立觀鳥台,當地可以把黑臉琵鷺資源發展成為很好的旅游名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記者 徐微微 攝影 周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