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ird.org.tw/index.php/works/conservation/firstnightjar回報首鳴的意義?每年2-3月為台灣夜鷹求偶期,入夜後常可在開闊地聽見台灣夜鷹雄鳥於空中或高處不斷發出響亮的「追伊~追伊~」的鳴唱聲,雄鳥藉此鳴聲來鞏固領域、吸引雌性並驅逐入侵的雄鳥。求偶期外,如有當天敵靠近或帶領幼鳥飛行時也會發出這種鳴聲,因此這個鳴聲會一直持續到7月才停止。台灣中、南部多於1月聽到夜鷹首鳴,許多鳥友都會競相告知這項訊息,但卻一直沒有集中蒐集首鳴資訊的系統。如果我們能將夜鷹首鳴地點,像日本櫻花盛開區域般加以整理呈現,將會是新年初春期間一項熱鬧的活動,並讓我們瞭解台灣由南至北首鳴時間點的差異。簡單的觀察與回報如能長期進行,在河川受人為開發嚴重及全球暖化的今日,也能協助我們監測棲地環境與氣候的變遷,成為保育及生態上的重要資訊。
夜鷹小檔案台灣夜鷹(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又稱林夜鷹、南亞夜鷹,英文名Savanna Nightjar。體長20-26cm,雌鳥體型較雄鳥大,雄成鳥飛羽有明顯白色斑塊,雌鳥則為黃褐色斑塊。雄鳥的尾羽最外側兩根羽毛為白色,而雌鳥為黃褐色。至於台灣另一種夜鷹—普通夜鷹(Caprimulgus indicus),體型較台灣夜鷹大且顏色較深。台灣夜鷹的地理分布廣泛,北至大陸華中、巴基斯坦,西分布至印度,南可達印尼,東達台灣以及印尼東邊小島。台灣夜鷹日間會棲息在半裸地上,入夜後於空中捕食各種昆蟲,蛾類、金龜子、天牛、步行蟲、白蟻等都是可以是他們的食物。台灣夜鷹築巢時間約從3月到6月,每巢多為2顆卵,雌鳥會直接產卵於河床礫石地、沙地或建築物頂樓,孵蛋、育雛大部分由雌鳥負責,雛鳥為半早成性,孵化後會自行移動,但仍需要親鳥餵食。夜鷹繁殖率會受干擾、天候、捕食的壓力而下降。
夜鷹FAQQ:民眾討厭夜鷹鳴聲,該如何向他們說明?
A:在住宅區棲息的夜鷹,會利用建築物頂樓平坦處下蛋育雛,在夜裡的鳴聲容易被視為擾人的噪音。但夜鷹對人類活動干擾敏感,如果多到頂樓走動或多堆放物品,可使牠們放棄在該處頂樓築巢。夜鷹鳴聲是自然的生態現象,夜鷹的出現也有助於降低昆蟲的數量,對環境品質其實是有助益的,夜鷹鳴聲在7月之後就會停止,可稍加忍耐或加強隔音設施。
更多資訊請參考高雄鳥會於環境資訊協會發表的文章
http://e-info.org.tw/node/67755Q:撿到夜鷹寶寶該怎麼辦?
A:夜鷹幼鳥為半早熟性且生活空間與人類接近,正在學習飛行的夜鷹幼鳥常會被民眾誤為傷鳥拾獲。若拾獲夜鷹幼鳥,請即刻將牠放在原地或附近建築物頂樓的平坦處並離開,待夜晚時幼鳥會以聲音與親鳥聯繫,親鳥將會持續照顧牠,如果有人類一直待在幼鳥附近,恐親鳥會不敢接近照顧。第二天可持續觀察,如發現幼鳥的健康狀況不佳,再與當地鳥會或野生動物救傷單位聯繫。夜鷹不易以人工飼養,請不要隨意餵食或留置。
更多資訊請參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的文章
http://blog.yam.com/wfas/article/49482471更多夜鷹的研究觀察,可至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網頁查詢:
http://wildlife5r.blogspot.tw/2009/04/blog-post.html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
若有任何建議請聯絡中華鳥會 02-8663-1252 或寫信到 nightjar@bird.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