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會 黑面琵鷺 生態旅遊 學術調查 七股風情 黑琵志工 交流討論
   
 
 
開講La飛 發現La飛La飛寫真
La飛之歌開講La飛
 
 


未濟篇

頂頭額汕、新浮崙汕 郭忠誠@2000-10-17

 

  黑面琵鷺主棲地,有一條潮溝,由〝十孔水門〞貫通至海邊,距離一公里餘。亦是頂頭額汕和新浮崙汕交界處。是謂本島最西端之地。此處在季風與浪潮的營造下,變化頗大。民國75年頂頭額汕南緣,地形似鼻頭,面積約500公尺見方(退潮時裸露面積更大)。此一橢圓形沙洲,向東北延伸至七股燈塔,則呈弧形之帶狀沙灘。至民國80年則地貌改樣,橢圓形變似三角形。至燈塔中段的沙灘,漲潮時全淹,並且有部份防風林被海水浸泡的枯死。民國85年海水侵蝕面積擴大,燈塔附近的堤防,浪潮已逼近,中間段的防風林大量浸死,併隨沙灘流失而傾斜倒置,也有整棵連根的木麻黃與海浪共舞。而交界處的三角形西端則發展出一條長而尖的沙洲,像旗魚的上嘴喙。[民國87年此一尖形沙洲,如以防風林為基準,於退潮時長600公尺,中間地帶寬約50公尺。


  新浮崙汕與頂頭額汕狀況相似,唯形狀倒置,呈東南走向。其南端為曾文溪出海口,時有沙丘堆積,高約0.5至2公尺不等。夏季西南季風強盛時,或是颱風天,大浪潮可達海堤基部的方形坁塊。站在北端向東南望去,正對著城西里垃圾焚化廠的大煙囪。沙灘則是新月樣,北端附近的沙丘最高處有5公尺。形成的緣因有二:一者大自然的力量;二者當地有處小漁港,漁民在此地從事魚撈作業,每年都抽挖港灣淤沙,再把泥沙堆置於周邊而成。此條潮溝如果不疏浚,往返於黑面琵鷺主棲地的潮水,早已阻絕。


  民國88年頂頭額汕伸展出的尖形沙洲又有變化,受風浪影響將逐漸漂失。而新浮崙汕交界的南方海面上,距離約200公尺處,有塊沙洲趨向形成。退潮時裸露的面積,長約250公尺,最寬處100公尺。與新浮崙汕北端呈夾角。夾角內坡度小於沙洲外圍,波浪亦較為平緩。試以涉水繞行測量,深及膝蓋約50公分水位周邊面積,是300公尺見方。這一小型的濱外沙洲,希望它能快快長大,看看能不能又形成一處小潟湖!


  此處淺灘灣,在秋季時節會有大量浮游生物聚集(尤其發光浮游生物)。發生期間,順著浪潮流向,張開手掌插入海水中,深及手腕關節,指縫間即會出現藍綠色的螢光亮流,流幅長達5至10公分。使用10毫升容量的試管盛滿海水,分10次直接傾淋於手掌心,每次計數亮點,平均每毫升新鮮海水有15個亮光以上。另取現場海水,回室內做顯微鏡觀察,以夜光藻為標的(夜光藻:圓球形,直徑250微米,有一鞭毛。像七股當地出產的網紋香瓜,還帶著瓜藤),每公升超過300個。


  由於地型環境關係,又有食物源,也就伴隨著大量魚群聚集。黃昏時分魚群就在淺灘穿游。入夜後,試以每秒3步的速度追逐,魚群即刻奔躍,發光浮游生物激發水中,剎時海面通明。再隨地勢往淺處繞行,魚群愈集愈密,此時用直徑30公分,桿長120公分的小網具,快速一撈,總有魚入網。經多次操作,每次有1至5尾魚的效果。魚體不大,每尾長度在5至10公分之間。此處出現的鳥類多為小型鷗科與一部份先到達的鷸 科鳥類。鷗科鳥大集結數量超過2000隻。鷺科鳥類以小白鷺、夜鷺為主。晚間有20至70隻夜鷺來此地覓食。


  入冬後東北季風轉盛,高程堆積的沙丘,受風力影響,每1至3公尺間隔就有一條順著風向形成的新沙脊,伸入沙灘與浪潮搏鬥般,使整個潮間帶與淺灘坡度加大,離沙灘緣3公尺,水域即深及40公分。與夏、秋季的情況有明顯的差別。而且海水較為混濁,雜物草屑大量增加。以風力4級的北風為基準,近海浪高1至2米,而此處地形所制較為平靜,但平均3.5秒仍有20公分高的波浪不斷湧上。嚴冬魚量銳減,沙灘上卻有不少體積較大的死魚,曾見一尾魚長80公分,寬18公分,厚11公分,重7.5公斤。


  在台南海邊尋尋覓覓!看來看去,新浮崙汕北端處,甚為別緻,但是大自然種種現象奧妙無窮!何時才能造就出適合黑面琵鷺棲息的環境?仍待觀察。

  黑面琵鷺簡介
 

古昔篇

2000-10-17

表徵篇

2000-10-17

未濟篇

2000-10-17

田野人力篇

2000-10-17

聯絡我們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