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會 黑面琵鷺 生態旅遊 學術調查 七股風情 黑琵志工 交流討論
   
 
 
研究調查
 
   
 

黑面琵鷺夜間棲地與行為之調查

2006-12-25

黑面琵鷺使用頂山棲地之初勘

2004-05-10

2003年黃昏調查報告

2004-02-20


黑面琵鷺夜間棲地與行為之調查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night habitat and behavior for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 戴子堯、吳世鴻@2006-12-25

 

  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為全世界六種琵鷺中族群數量最稀少,列名為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名單中瀕臨絕種鳥類之一,族群數量由1989年的288隻,逐年穩定增加,在2006年元月的全球普查已經記錄到1679隻,而其中位於臺南地區的棲地乃是目前全球已知最大度冬地,每年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黑面琵鷺來此度冬。


  為了瞭解逐年增加的黑面琵鷺於臺南地區度冬期間使用夜間棲地的狀況,本計畫執行期間自民國95年1月起至同年12月截止,調查工具以高解析度雙筒望遠鏡、夜視鏡與GPS衛星定位儀為主,針對夜間黑面琵鷺使用保護區之情形、黃昏黑面琵鷺動態追蹤、夜間黑面琵鷺棲地調查與保護區淺灘魚類資源調查四大方向進行研究,希望能提供保護區經營管理的參考依據,並對未來日益增加之黑面琵鷺族群提供穩定的棲地與食物資源。


  調查結果顯示,日間停棲在保護區內的黑面琵鷺,黃昏後會陸續飛離保護區,最遲在午夜前會全數飛離保護區,飛離的方向以向東為主,向北為其次,在度冬初期與末期也有可能會往南飛往四草。在保護區內,夜間18點至19點有一波覓食高峰,約有30%至50%的族群會在保護區內進行覓食,遲未飛離的黑面琵鷺在22點也可能有另一次覓食行為。


  飛離保護區後,甚少在距離5公里內的棲地覓食,多數飛離至5公里以外的棲地進行覓食,然而5公里外所使用的夜間棲地皆無尋獲,原先所使用的夜間棲地在這一年內均無再使用。由於近年來台南縣沿海地區棲地型態的轉變,位於保護區東側的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因沒有養殖,黑面琵鷺在日夜間對其使用已由原先「覓食型棲地」轉而變為「棲息型棲地」,而北魚塭與頂山棲地則因長年水位偏高,黑面琵鷺已甚少再使用該棲地。


  保護區內淺灘魚類資源的調查顯示,最優勢物種為大鱗鮻(Liza macrolepis, 47%),其餘依次為花身雞魚(Terapon jarbua, 22%)、五鬚蝦(Palaemon carincauda Holthuis, 5%)、短吻鰏(Leiognathus brevirostris, 5%)、杜氏下鱵(Hyporhamphus dussumieri, 4%),淺灘在多數月份都有魚蝦棲息,然而魚蝦密度受到水溫影響甚劇,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黑面琵鷺的度冬穩定期間,常因寒流致使水溫驟降,進而出現淺灘全然沒有魚蝦貝蟹的情形出現。


  由於臺南地區黑面琵鷺多半為夜間覓食,本計畫結果顯示食物資源為影響黑面琵鷺使用夜間棲地的重要因子,目前距保護區5公里內的棲地因無足夠食物資源,也直接致使黑面琵鷺必須飛至更遠的棲地覓食。


關鍵字:黑面琵鷺、保護區、夜間棲地、食物資源、棲地利用

附件1 黑面琵鷺夜間棲地與行為之調查 pdf
1.64MB
 已下載 無標題文件 158
聯絡我們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