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的「台灣領先經驗」起源得早。1992年起師大生物系王穎教授帶領台南市鳥會開始進行黑面琵鷺之研究調查。1994年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小如首次在國際鳥盟(Bird Life Internation )會中倡議加強黑面琵鷺的國際合作。1995年1月16至22日由中華鳥會主辦,邀約了荷蘭、香港、韓國、美國等國代表與會在台北舉行「黑面琵鷺保育及研究研討會」,並編撰「黑面琵鷺行動綱領( Action Plan for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 )」,由時任中華鳥會理事長劉小如博士擔任召集人,為跨國黑面琵鷺衛星繫放計畫起了個頭。
雖然主管單位的執行力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民間公益團體更別忘了初衷,捏拿好與公部門間合作及監督的分寸。誠如Peter R. Kenner ley 發表於1989年香港鳥類報告的這篇報告所疾呼,「黑面琵鷺繼續生存下去唯一的憑藉就是完全的保護。僅有的三個主要度冬地(台灣、香港及越南)的保護和免於被開發利用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同樣地,北韓海外小島的完全保護也是同樣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