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從頭
黑面琵鷺在台灣發現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50年前。1863年,英國駐台副領事暨自然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郇和)在台北淡水觀察數隻大型琵鷺,儘管他當時以體型推測為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是黑面琵鷺的可能。第一筆確切的記錄則要等到隔年,1864年斯文豪在台北淡水先後取得4隻琵鷺標本,其中3隻即是黑面琵鷺,另1隻則為白琵鷺。
而台南地區的發現,則是在那之後30年。1893年11月1日,英國鳥類學家拉圖許(Johin David Digues La Touche)於台南安平發現一群疑似琵鷺的白鳥,但當時也未能確認是否為黑面琵鷺。直到再30多年後,任職於臺南博物館的日本鳥類工作者風野鐵吉,於一封寄給日本的鳥學泰斗山階芳麿的信中才描述到,於1925至1938年間,每年冬天都可以觀察到約50隻黑面琵鷺在安平港附近的沙灘棲息,為台南最早的黑面琵鷺觀察記錄 。日本的山階鳥類研究所中更藏有1929年4月28日,於台南安平採集到的黑面琵鷺標本。
保育無國界
三十年前於「主棲地」發現黑面琵鷺時,全球保育人士對黑面琵鷺的瞭解非常有限。包括牠們的全球數量,以及繁殖地與度冬地位置等,都沒辦法有一個較精確的數字或範圍,唯一明確知道的,就是牠們非常稀有。黑面琵鷺的全球數量以及「主棲地」對黑面琵鷺的重要性,一直要到香港觀鳥會鳥類學家Peter R. Kennerley,於1990年發表在「1989年香港鳥類報告」中的「黑面琵鷺現狀與分佈回顧(A Review of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才被揭示,文中估計當時全球黑面琵鷺數量約僅288隻,而台灣就有150隻,占全球數量的一半以上。
Kennerley的報告揭開了黑面琵鷺的保育與研究序幕,讓全球的保育人士開始關注黑面琵鷺及台灣的保育行動。然而,台灣的一般民眾大多卻都還不知道黑面琵鷺的珍貴稀有,多數人甚至聽都沒聽過,「主棲地」還籠罩在開發為工業區的陰霾中。一直到生態文學家劉克襄在1992年4月12日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了「最後的黑面舞者」一文,以及同年11月28日1隻黑面琵鷺在「主棲地」遭受槍擊不治死亡的消息登上各大報頭版後,國人才開始認識並關心此一物種的生存危機,而「黑面舞者」自此也成為了黑面琵鷺的代名詞之一。
1992年的槍擊事件將保育黑面琵鷺的急迫程度瞬時拉升,國際保育及鳥類關注團體紛紛向我國政府表達關注,其中包括國際最大鳥類保育團體-國際鳥盟(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Bird Preservation,ICBP,Birdlife International的前身)。槍擊發生時國際鳥盟執行長應柏登博士(Christoph Imboden)正來台訪查我國保護黑面琵鷺的現況,並將我國保育情形於當年12月於南韓首爾舉辦之國際鳥盟亞洲大會(Conference of ICBP Asian Continental Section)中報告。會後來自18個國家之代表、單位及學者專家發表了共同聲明,呼籲我國停止開發案並劃設保護區,並請各會員團體將此一訊息帶回各國,共同致函我國克盡保育責任。
感謝當時來自各國的聲援,終於迫使工業區無法順利闖關。各國也再次確認了採取保育行動的迫切性,以及保護黑面琵鷺不是單靠一個國家便能完成,而需結合各國的知識和力量。因此,國際鳥盟特別於1994年於德國羅森漢(Rosenheim)舉辦的第21屆世界大會(21st World Conference)中,歡迎中華鳥會成為正式會員,並由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小如博士報告台灣的黑面琵鷺保育現況。最後決議由劉小如博士負責召集專家學者,編撰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做為國際間進行保育行動的參考。
時任中華鳥會理事長的劉小如博士旋即召集了台灣、荷蘭、香港、日本、美國等國的專家學者成立了「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制定小組」,於1995年1月16至22日在台北舉行「黑面琵鷺保育及研究研討會」中制訂了「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初稿,並於當年9月15日完稿。綱領中羅列了7項最高優先行動、5項優先行動、及3項次要優先行動,並對各國的保育現況提出各項具體建議,成為爾後各國進行保育行動時的重要指南。
保育未完.挑戰仍在
在「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於1995年提出後,藉由各國的努力,我們已經更瞭解了黑面琵鷺的數量、繁殖地及度冬地位置、及遷徙路徑與重要過境點等,也對牠們的生態習性與繁殖行為有了更多的瞭解。而全台各地保育團體在解說教育上的努力,也讓全台灣的人民幾乎都認識了這種珍稀鳥類,以及保育牠們與牠們賴以生存的濕地環境的重要性。
然而,僅管牠們的數量已大幅成長,卻仍在瀕臨絕種的名單上,勢必還要有更多的努力才能帶領牠們走出滅絕的危機。為此,在行動綱領訂定15 年後,國際鳥盟與遷移性野生動物保育公約(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CMS)秘書處共同召集了來自台灣、韓國、日本及香港等地的學者,以1995年行動綱領架構下的成果為養分,於2010年制訂了新一代的行動綱領「黑面琵鷺國際單一物種保育行動綱領(International Single Species Action Pla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 (Platalea minor ))」。新的行動綱領重點在轉換研究成果為實際保育措施,包括於俄羅斯、中國大陸及朝鮮等繁殖地採取嚴格的保護措施、加強重要棲息地的保護與管理、搜尋亞成鳥的夏天棲息地、進行棲息地的空間與食物資源研究以瞭解承載量與限制因子、建立各國或區域間的有效通訊管道、以及經驗分享等。
台灣當前面對的挑戰,也正如新行動綱領所提示的。首先,近年來黑面琵鷺在台江國家公園「黑面琵鷺保護區」與「重要野鳥棲息地」的數量有明顯下滑且不穩定的趨勢,在「北汕尾水鳥保護區」的數量則呈現停滯。瞭解其承載量與限制因子,並加強棲息地有關空間與食物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刻不容緩。另一方面,黑面琵鷺的擴張產生了新的一些棲息地,如何匯整這些新棲地的資訊,改善這些棲地使得更適合黑面琵鷺利用。以及如何尋得支持以避免這些新棲地遭遇不當的開發與破壞,例如茄萣濕地1-4號道路的開發案等。
在台灣代表驕傲的上台領取國際鳥盟的保育成就獎之後,可別忘了它除了是個肯定,也是個責任。想想,全世界不到三千隻的珍稀野鳥,有一半選擇來到台灣這個寶島坐客,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款待牠們,那我們算是什麼樣的主人呢?
黑面琵鷺小檔案
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於1849年由荷蘭Conenraad Jacob Temminck與 德國Hermann Schlegel兩位鳥類學者共同命名,命名標本採自日本,現在典藏於荷蘭Leiden國家自然史博物館。黑面琵鷺體型比小白鷺略大,體重約1380至2230公克,因其黑色的臉以及嘴喙型狀像琵琶而得名。黑面琵鷺是全世界6種琵鷺屬(Platalea,拉丁文指「湯匙」)鳥類中最晚被命名的,也是體型最小、分佈範圍最小、以及數量最少的一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將之列為瀕絕物種紅皮書中之瀕危(EN)鳥種,台灣也於1992年以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目前已知的繁殖地主要分佈在朝鮮半島西側京畿灣(Gyeonggi Bay)週邊的無人小島上,其他則零星分佈於自中國大陸遼東半島,沿朝鮮半島至俄羅斯濱海邊疆區(Primorsky Krai)的沿海小島。每年9月繁殖結束後沿東亞沿岸往南遷徙至日本、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台灣、香港、澳門、海南島、越南、緬甸、及菲律賓等地度冬,隔年4月再度北返繁殖。根據2014年1月東亞各國全球普查的結果,全球族群約僅2,726隻,台灣計有1,659隻,占總數的60.9%,為黑面琵鷺的最大度冬地。
附件1
台灣黑面琵鷺保育三十年
2.24MB
已下載
無標題文件
248
次
Notic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null in /var/www/html/tc/right_menu.php on line 12
Notice: Undefined variable: url in /var/www/html/tc/right_menu.php on line 12
Notic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null in /var/www/html/tc/right_menu.php on lin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