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會 黑面琵鷺 生態旅遊 學術調查 七股風情 黑琵志工 交流討論
   
 
 

產業七股

生態七股人文七股
產業七股
七股飛羽
 

南瀛漁業~虱目魚養殖

 戴子堯@2005-02-11

虱目魚一直都是台灣主要養殖魚種
by 戴子堯


越冬的虱目魚體型較為碩大
by 戴子堯


台南縣市虱目魚大部分為傳統淺坪式養殖
by 戴子堯


白露過後須將虱目魚趕入越冬溝過冬
by 戴子堯


虱目魚受到驚擾時會躍出水面
by 戴子堯


虱目魚有所謂的南彎北直
by 戴子堯

 

 虱目魚的英文名絕對令人料想不到,呼做Milk fish(牛奶魚),學名則為Chanos Chanos,為廣鹽性的熱帶魚,分佈在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及非洲東部等熱帶與亞熱帶水域,在台南地區又稱之為「麻虱目」、「國姓魚」、「安平魚」,名稱來由的傳說很多,如鄭成功初登鹿耳門時,漁民歡迎獻以此魚,鄭問「甚麼魚」,後人謂國姓爺賜此魚「甚麼魚」,因而訛音為「虱目魚」。此外,「國姓魚」也為感念國姓爺而來[1]。

 臺灣西南沿海自古即以一連串沙洲與潟湖聞名,鄭氏領台期間,陳永華、劉國軒即依洲潟天然地形,圍堤堰築魚塭之鹹水粗放養殖,虱目魚即為可能的主要養殖魚種。日據時期,西元1902年時,虱目魚產量高達台灣養殖水產品85%,臺灣光復前兩年,虱目魚總產量仍佔養殖魚生產量59.7%,可見虱目魚養殖在日據時期為臺灣最重要的養殖魚種[2]。光復迄今,虱目魚因魚鮮肉細,營養價值高,因此仍為主要養殖魚種,主要生產區在嘉義縣、臺南縣、臺南市與高雄縣等4縣市,養殖面積共1萬5千公頃,年產量在4至 6萬公噸,主要為內銷供應臺灣市場,外銷則以亞洲為主。

 虱目魚產量集中在夏季,每年七、八月為其產量最高峰,重達一斤的虱目魚即可上市。虱目魚的養殖方式可分為傳統淺坪魚塭與深水式養殖,除高雄縣以深水式養殖外,其餘縣市多是傳統淺坪魚塭養殖,其中深水式養殖面積雖僅佔約2千公頃,但因其養殖密度高,其產量可佔總產量一半以上。

 傳統的淺坪式養殖,虱目魚以天然底藻為主食,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間,需做曬坪、整池、施肥、殺蟲害注水培養藻床的準備工作,四月至十月為飼養階段,投以米糠與陽光照射繁衍底藻 做為食源,因此魚塭水深一般約15至40公分[2]。由於虱目魚不耐低溫,白露過後溫度漸涼將逐漸停止成長,若水溫低於10℃即可能對魚造成危害(民國九十三年元月的低溫曾造成南部虱目魚凍死2百萬尾,民國九十四年元月低溫也造成1百萬尾的損失),冬季時未上市的魚須趕入「越冬溝」過冬,越冬溝水深約1.5至2公尺,其北方將再搭設防風屏以抵擋寒風,一般增加水溫約3至5℃。待清明前後溫度較穩定時,可將越冬魚苗趕入準備好的淺坪魚塭開始養殖,之後會陸續放養頭水、二水及三水之新魚苗,四月放養的越冬苗,體型大者五、六月可收成,放養的新苗則八月可開始收成。收穫捕撈以刺網為漁具,人力牽引,達適當體型入網目則被收成,未達適當體型則在白露過後將再趕入越冬池度冬,使完成一年之養殖循環。

 深水式養殖一般水深在2公尺以上,充分利用水深可養殖更多的虱目魚,也不需要陽光培養藻類,改投以人工餌料方式養殖,不過餌料成本高,自動投餌機與水車耗電均導致成本增加。

 捕捉後的虱目魚有所謂「南彎北直」[2-3],此乃因虱目魚北送時鮮度已不足,因此北部人不食魚腸,是故黃昏時所捕獲的魚之魚肚內尚有飼料,彎曲易造成肛門損傷,所以魚不做彎曲,夜間北上趕赴早市;至於供應南部的虱目魚,則必須黃昏時先驚擾魚群使其排泄清腸,清晨天色未明即捕捉上岸,覆以碎冰後即刻送往市場,魚體彎曲表示其新鮮度,為清晨所撈捕,魚尚未覓食,魚肚與內臟乾淨新鮮,南部人喜食之。

參考文獻:
 1. 丁雲源, “虱目魚養殖”,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水產技術手冊.
( http://www.tfrin.gov.tw/service/handbook/012.html )
 2. 胡興華, “南臺灣的魚—虱目魚”, 拓漁臺灣,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
( http://www.fa.gov.tw/history/show_article.php?id=68 )
 3. 邱南安等撰稿, 郭東輝等攝影, 溪四珍寶:臺南濱海濕地生態導覽手冊, 臺南市野鳥學會, 民國90年.

   
 

南瀛漁業~掛網笱

2004-10-07

南瀛漁業~魚塭

2004-09-09

台鹽機械製鹽流程

1999-01-01

鹽田

1999-01-01

人工鹽田

1999-01-01

機械鹽田

1999-01-01

七股鹽山

1999-01-01

聯絡我們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