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會 黑面琵鷺 生態旅遊 學術調查 七股風情 黑琵志工 交流討論
   
 
 

產業七股

生態七股人文七股
產業七股
七股飛羽
 

鹽分地帶~甘蔗

 朱雀@2006-03-11

圖1 全國文藝季—鹽水製糖一百年 闡述鹽水岸內糖廠百年興衰
by 朱雀


圖2 糖業轉型—糖廠的煙囪已不再冒煙
by 朱雀


圖3 七股大規模種植甘蔗始於日據時代
by 朱雀


圖4 甘蔗屬於粗放的作物
by 朱雀


圖5 甘蔗栽種採插枝法
by 朱雀


圖6 人力採收甘蔗
by 朱雀


圖7 製糖用白甘蔗
by 朱雀


圖8 昔日甘蔗葉是餵牛的極品飼料
by 朱雀


圖9 糖廠成為藝文新天地(橋頭糖廠)
by 朱雀


圖10 甘蔗極可能在下一波能源革命中擔重任
by 朱雀

 

 從17世紀荷據時期以鹿皮、蔗糖為出口大宗,至明鄭、清領與日據時期的茶、蔗糖與樟腦,直到國民政府的茶、蔗糖與稻米,走過了近四百年五大政權移轉,蔗糖一直都是臺灣主要出口品,為臺灣經濟命脈,尤其是1953、1954年糖業更是佔外匯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十[1]。而蔗糖的來源,即是甘蔗。然而在臺灣盛極一時的糖業,卻在1966年國際糖價劇跌,與臺灣產業升級,漸為加工出口生產所取代後,糖業漸次式微並轉型,目前僅剩善化糖廠等三家糖廠仍有運轉。

 甘蔗(sugar-cane)學名為Saccharum sinense,為溫帶與熱帶禾本科農作物,適合栽種於土壤肥沃、陽光充足的地方,所以在南臺灣一直都是糖業重鎮,1890年統計全台計有糖部1275所,其中台南即佔有1057所[1]。臺灣的甘蔗有兩種,一種為製糖甘蔗,俗稱「白甘蔗」,另一種為食用甘蔗,即俗稱「紅甘蔗」,為1908年台糖公司自新幾內亞引入[2],根據民國93年農業統計年報指出,全臺種植製糖甘蔗面積計有14321公頃,絕大部分集中在雲林、嘉義、臺南三個農業大縣,其中臺南縣種植面積有3282公頃,而食用甘蔗全臺種植面積則有783公頃,臺南縣則只佔有77公頃。

 甘蔗種植一年至一年半即可採收,採收前台糖會先派員前來測試糖度,達合格標準則送至糖廠進行製糖。以往製糖的白甘蔗均不得任意食用,因其每根都可換來亮晶晶的外匯,日據時期日人對蔗農百般刁難,因此方有「第一戅拿球相撞、第二戅選舉運動、第三戅種甘蔗乎會社磅」的俚語。

 講到糖廠位址選取,一般糖廠位址多選在河邊,是為方便取水進行爐體冷卻,比如岸內糖廠就在八掌溪畔,新營糖廠處急水溪畔,而現今佳里糖廠似乎不在河邊,但曾文溪在歷史上幾次大改道中,曾有一小支流正流經佳里糖廠旁,現今舊河道仍清晰可見,學會楊常務理事曾提及兒時記憶,當糖廠製糖時便取曾文溪水,冷卻水再回注河道,由於溪水只作冷卻故無污染,不過水溫卻提升了些許,正是與同伴戲水的好地方。

 時空轉變,糖業已式微,許多不再運轉的糖廠都成為民眾郊遊踏青好去處,而在全球即將面臨的能源危機中,預估石油蘊藏量只能再用60年,必須再尋找其他能源來替代,在諸多新能源當中,甘蔗可能可在生質能(Biomass)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糖評估將以甘蔗生產酒精(C2H5OH)加入汽油中[3],以「酒精汽油」來因應能源危機,若為可行,那就必須鼓勵栽種甘蔗,並且擴大保證收購甘蔗,甘蔗的另一個春天是否即將來臨,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蔣耀賢等撰文, 橋仔頭糖廠人文生態導覽, 高雄縣橋頭鄉橋仔頭文史協會, 2004.
2、 民國93年農業統計年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3、 江睿智, “抗高油價 台糖擬產酒精汽油”, 中國時報A10財經焦點, 民國95年2月6日.

   
 

南瀛漁業~掛網笱

2004-10-07

南瀛漁業~魚塭

2004-09-09

台鹽機械製鹽流程

1999-01-01

鹽田

1999-01-01

人工鹽田

1999-01-01

機械鹽田

1999-01-01

七股鹽山

1999-01-01

聯絡我們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