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七股
牛蒡(great burdock,學名為Arctium lappa L.)為菊科一至二年生草本植物,其形狀細長,狀似牛的尾巴,而以「牛之旁」為名,故稱為牛蒡,台語俗稱為「吳某」,為日名之音譯[1],也有人稱為「疼某菜」,因其為精壯食品。台南縣為牛蒡的最主要產區,以佳里鎮栽培面積最廣,也曾舉辦過「佳里牛蒡節」,在北七股地區也有大面積栽培。 牛蒡主要利用為其長長直直根部,其根富含鐵與纖維等營養,但直根耐水性差,不過極為耐寒,因此均避開春夏雨季,一般均在11月下種,隔年三四月間收成[2],恰與鹽分地帶水田、旱田輪作景致相當,春夏多為水田,冬季則多為洋香瓜、大蒜、紅蔥頭、牛蒡等旱作,牛蒡田也為七股具代表性的旱作。由於牛蒡直根可深入地下約80-150公分,因此整地時需深耕,以人工或機械播種,而收成時需先用割葉機將地面上葉子割掉,再採收地下的直根。 也由於直根長竄入地底下,若以人力挖掘不僅費時也費力,目前均以機械配合人力採收,先以機械從牛蒡植株旁犁過,深度與牛蒡直根深度相當,在旁一字排開等待的人力,便可輕鬆用手搖動拔取其直根,去除葉柄後並直接送往集貨場,經清洗、分級包裝後,新鮮的牛蒡即鮮銷上市集,或外銷日本,或送入食品加工廠製成牛蒡茶、牛蒡絲或牛蒡粉等。 參考文獻 1、 王禮陽, 臺灣蔬果誌, 時報文化出版, 1995. 2、 陳榮五、陳鴻彬、林世欽, 牛蒡品種栽培管理及加工,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特產-1, 民國81年6月.
Notic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null in /var/www/html/tc/right_menu.php on lin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