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七股
三月來到七股,空氣中常瀰漫著一股辛辣味,正是大蒜收成的季節。 大蒜(garlic bulbs,學名為Allium sativum L.)與蔥、薑、韭、薤合稱五辛,是烹調料理不可或缺的香辛佐料。由於大蒜不耐熱,在臺灣均為越冬栽培,且品種必須是日曬需求少的品種,才能愈早結成蒜頭,以利於梅雨季前採收[1]。 大蒜整株均可食用,在莖葉柔嫩時稱為青蒜,花梗稱為蒜苔,地下部由蒜瓣集合成的蒜球稱為蒜頭,但臺灣大蒜可分概為硬骨蒜及軟骨蒜兩大類,硬骨蒜主要供採收蒜頭用;軟骨蒜莖葉較柔軟,主要供收穫青蒜用[2]。 七股栽培的大蒜多是供採收蒜頭的硬骨蒜,而少有青蒜用的軟骨蒜。根據93年農業統計年報指出[3],臺灣栽培蒜頭之硬骨蒜面積為6222公頃,其中雲林縣佔有5102公頃,佔有近百分之八十二,其次便是臺南縣的646公頃。近年蒜頭價格起落大,曾被哄抬高價導致必須開放進口以平衡物價,也造成隔年供過於求導致價格又大跌。 七股的大蒜約在每年十月開始栽種,播種前需將蒜頭的每瓣蒜瓣剝離,浸水約二日後種入土中以進行無性繁殖,由於大蒜植株的養分都將往地下的鱗莖輸送,鱗莖將增長肥大,再次結為蒜頭,約翌年三月可收成。 採收前可觀察莖葉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呈枯黃時,即為蒜球充分成熟時,此時採收品質最佳,過早或過晚採收均有損於蒜頭品質,並影響價格。採收時為避免傷及蒜頭,因此須以人工連根拔起,剪除莖葉及根部後,以直接日照或放入蒜頭乾燥機烘乾後,即可上市或貯藏。 參考文獻 1、 王禮陽, 臺灣蔬果誌, 時報文化出版, 1995. 2、 林滄澤, 大蒜栽培生產技術,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89-3, 2000. 3、 民國93年農業統計年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Notic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null in /var/www/html/tc/right_menu.php on lin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