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七股
從17世紀荷據時期以鹿皮、蔗糖為出口大宗,至明鄭、清領與日據時期的茶、蔗糖與樟腦,直到國民政府的茶、蔗糖與稻米,走過了近四百年五大政權移轉,蔗糖一直都是臺灣主要出口品,為臺灣經濟命脈,尤其是1953、1954年糖業更是佔外匯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十[1]。而蔗糖的來源,即是甘蔗。然而在臺灣盛極一時的糖業,卻在1966年國際糖價劇跌,與臺灣產業升級,漸為加工出口生產所取代後,糖業漸次式微並轉型,目前僅剩善化糖廠等三家糖廠仍有運轉。 甘蔗(sugar-cane)學名為Saccharum sinense,為溫帶與熱帶禾本科農作物,適合栽種於土壤肥沃、陽光充足的地方,所以在南臺灣一直都是糖業重鎮,1890年統計全台計有糖部1275所,其中台南即佔有1057所[1]。臺灣的甘蔗有兩種,一種為製糖甘蔗,俗稱「白甘蔗」,另一種為食用甘蔗,即俗稱「紅甘蔗」,為1908年台糖公司自新幾內亞引入[2],根據民國93年農業統計年報指出,全臺種植製糖甘蔗面積計有14321公頃,絕大部分集中在雲林、嘉義、臺南三個農業大縣,其中臺南縣種植面積有3282公頃,而食用甘蔗全臺種植面積則有783公頃,臺南縣則只佔有77公頃。 甘蔗種植一年至一年半即可採收,採收前台糖會先派員前來測試糖度,達合格標準則送至糖廠進行製糖。以往製糖的白甘蔗均不得任意食用,因其每根都可換來亮晶晶的外匯,日據時期日人對蔗農百般刁難,因此方有「第一戅拿球相撞、第二戅選舉運動、第三戅種甘蔗乎會社磅」的俚語。 講到糖廠位址選取,一般糖廠位址多選在河邊,是為方便取水進行爐體冷卻,比如岸內糖廠就在八掌溪畔,新營糖廠處急水溪畔,而現今佳里糖廠似乎不在河邊,但曾文溪在歷史上幾次大改道中,曾有一小支流正流經佳里糖廠旁,現今舊河道仍清晰可見,學會楊常務理事曾提及兒時記憶,當糖廠製糖時便取曾文溪水,冷卻水再回注河道,由於溪水只作冷卻故無污染,不過水溫卻提升了些許,正是與同伴戲水的好地方。 時空轉變,糖業已式微,許多不再運轉的糖廠都成為民眾郊遊踏青好去處,而在全球即將面臨的能源危機中,預估石油蘊藏量只能再用60年,必須再尋找其他能源來替代,在諸多新能源當中,甘蔗可能可在生質能(Biomass)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糖評估將以甘蔗生產酒精(C2H5OH)加入汽油中[3],以「酒精汽油」來因應能源危機,若為可行,那就必須鼓勵栽種甘蔗,並且擴大保證收購甘蔗,甘蔗的另一個春天是否即將來臨,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蔣耀賢等撰文, 橋仔頭糖廠人文生態導覽, 高雄縣橋頭鄉橋仔頭文史協會, 2004. 2、 民國93年農業統計年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3、 江睿智, “抗高油價 台糖擬產酒精汽油”, 中國時報A10財經焦點, 民國95年2月6日.
Notic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null in /var/www/html/tc/right_menu.php on lin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