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位於四草的室內鹽山
by
鹽山形成—鹽流成山
by
七股印象—藍天、白雲、鹽山
by
年輕人喜好享受登頂的快感
by
七股鹽山是臺灣目前碩果僅存的鹽山
by
從鹽山稜線可遠眺魚塭
by
眾多遊客也帶來攤販的商機
by
昔日七股鹽場是鹽山的起源
by
怪手的痕跡說明小鹽山仍忙碌作業中
by
雪白鹽山映照出夕陽美麗多變的豐富色彩
by
|
七股鹽山之聲名遠播,不知該以歷史的偶然或是必然來論述之。此山之存在已有長久一段時日,從沒沒無名迄今遊客如織,可是樂極了台鹽,也樂了周遭攤販。各位看倌若是已經遊遍名山大川,也請一定一定要來走訪鹽山,此鹽山可是獨一無二,走上鹽山稜線,稜線的一邊是無垠的魚塭景緻,稜線的另一邊則是波光冽灩的潟湖風光,走過稜線登頂時,山頂冬季東北風動輒凜凜,夏季西南風時則習習,待雙腳踏穩,定眼一望,七股風情,頓時盡收眼底。
話說鹽山之所以形成,乃拜鹽田所賜。昔日布袋鹽場、北門鹽場、七股鹽場與臺南鹽場乃是臺灣產鹽重鎮,無論機械鹽灘或是人工鹽灘所生成的鹽,最終都會先堆成山放置,等待包裝出貨。鹽山也有分室內外,室內的鹽山為澳洲鹽或是人工瓦盤的鹽,但由於堆置在室內倉庫裡,外人不易發現,少人知曉,室內鹽山在台鹽停止曬鹽後也告終止。室外鹽山則是機械鹽灘或是人工土盤之鹽,經過洗滌後堆置而成,昔日規模較大的室外鹽山有三處,分別在布袋、北門與七股,室外鹽山在台鹽終止曬鹽後,只剩下七股這一鹽山,繼續獨領風騷。
七股鹽山之規模,建築在七股鹽場為昔日規模最大的鹽場之上,佔地一千八百多公頃,也是當年積極堆動機械鹽灘之處。機械鹽灘所收成的鹽,由於與鹽層底部泥土等雜質一併刮起,因此需將送至此處,經洗滌完後的堆置成鹽山,再經怪手倒進大漏斗,隨著輸送帶經篩選過濾、縫袋裝包,完成裝袋作業後堆高儲存,再運送往各地。
七股鹽山由於堆置於室外,鹽粒在經過露水、雨水潮解後,會在表面再凝結成整層的鹽層,這層堅硬的鹽層可以保護內部的鹽不再受雨水溶解而流失,但也同時使鹽山表面變成有稜有角,早年遊客挑戰鹽山時若不慎摔倒,因撞及鹽山稜角而受傷的情形時有所聞,因此台鹽當時立牌禁止攀爬鹽山。在七股鹽山逐漸打開知名度後,為使躍躍欲試登頂的遊客達成心願,並兼顧安全的情況下,台鹽遂鑿鹽成梯,並加建欄杆,儘管當年「滑鹽」的景致不再,但老少皆宜,皆可循鹽梯一探鹽山究竟。
由於澳洲曬鹽條件優於臺灣,台鹽在澳洲另闢鹽田,在臺灣停止曬鹽後,澳洲鹽從台中港或高雄港登陸後,也運送到七股鹽山進行裝袋作業,因此七股鹽山不致因鹽源短缺而消失。在今來七股可見一大一小兩鹽山,大鹽山為純觀光供攻頂用,小鹽山則有怪手進行裝袋作業。在七股鹽山闖出名聲後,台鹽也陸續推出「鹽冰棒」、成立多元產品展示販售部、闢「不沈之海」滷水浴池、蓋鹽磚屋、建鹽業博物館(尚未開館),加上攤販雲集,遊客慕名而來,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