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煮炒燒烤皆宜的文蛤
by 戴子堯
收成時需先將文蛤自沙土中抽出
by 戴子堯
收成文蛤送上岸準備進行篩選
by 戴子堯
以不同尺寸的篩網篩選文蛤
by 戴子堯
挑除空殼或品質不良的文蛤
by 戴子堯
打包秤重後送往市集
by 戴子堯
|
文蛤(Meretrix lusoria)屬二枚貝斧足綱,俗稱粉蟯、蛤仔,在純淡水中無法養殖,為普遍海產品。由於文蛤味道鮮美,湯煮炒燒烤皆具特色,一向為台灣主要養殖貝類,目前年產量已超越牡蠣而躍居養殖貝類的首位[1]。
文蛤的養殖一向均以在彰化與雲林縣為大宗,台南縣則在近幾年因虱目魚養殖利潤降低,加上蝦類養殖受病變拖累導致存活率不穩定,因此許多養殖戶紛紛轉為養殖文蛤,根據民國93年的漁業年報[2],全台的文蛤養殖面積約7115公頃,而台南縣佔約1254公頃,顯示台南縣的文蛤養殖亦逐漸佔有一席之地。
早年文蛤養殖多採天然種苗,但因養殖面積擴大,種苗供不應求,因此逐漸轉向人工繁殖。養殖時多在冬末夏初間開始放養,水深約在45至50公分間,每公頃可放養100萬至160萬顆文蛤,不過甚少只單養文蛤,一般會混養虱目魚、草蝦、黑鯛等,以控制底藻生成,並進而促進文蛤成長[3]。由於文蛤會潛入沙土中濾食攝餌,因此混養的魚塭約兩至三天會投飼料,魚蝦未吃完的飼料亦可為文蛤的養分來源,有些則另潑灑魚粉、鰻魚粉以促進文蛤成長,文蛤約10至15個月後可收成。
文蛤收成時,會先以小型抽沙機將文蛤自沙土中吸出,濾去沙土與水分,收成的文蛤上岸後,需先以篩網篩選以分出文蛤尺寸,篩網尺寸有六分、六分二不等,愈大的文蛤價值愈高,篩選後的文蛤分別包裝運送往市集。
由於文蛤常有季節性或偶發性的大量暴斃,暴斃的文蛤就直接被棄於魚塭堤岸,當文蛤開始腐敗時常會滋生病菌,或者是收成過的文蛤池,養殖戶常在洘塭時,故意將沒有撈捕完的下雜魚留在塭底曝曬,以成為下次養殖的養分來源,但在這些下雜魚開始腐敗時,也會滋生大量病菌。在民國91年底、92年初所爆發黑面琵鷺的肉毒桿菌中毒事件,起因就是腐敗文蛤肉,提供了肉毒桿菌滋生的媒介,該年造成了 73隻黑面琵鷺死亡,為黑面琵鷺史上的一場浩劫。
參考文獻
1、劉富光、何雲達、郭仁杰、廖一久, 優質文蛤的養殖技術, 水產試驗所
( http://bulletin.coa.gov.tw/view.php?catid=4005 )
2、93年漁業年報,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 2003
3、何雲達, 文蛤養殖, 水產試驗所
( http://www.water.tku.edu.tw/sub91/frm_research/act_news_show.asp?id=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