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七股
自1823年起曾文溪幾次氾濫改道,滄海桑田,除使台江陸浮外,並造就了許多土地。由於曾文溪的漂砂主往北,所以濱外沙洲與潟湖都是以曾文溪北岸較為發達,而漂砂造就出許多海埔地,也都被圍成了魚塭或是鹽田。但由於曾文溪所帶下來的泥砂量日益減少,為了避免海岸線侵蝕,也為能充分利用沿海土地,臺南縣政府採「圍堤涸土」的方式,委託省水利局興建七股海堤與七股河堤,工程始於民國73年,至民國76年完工,造就約827公頃的海埔地,而潮水經由水門漲退,形成約280公頃的浮覆地[1-2],也造就現今所稱為「主棲地」,這塊位於曾文溪出海口北岸的黑面琵鷺主要棲息地。 整個堤防的設計原有兩個5孔水門與一個10孔水門,潮水主要經由10孔水門,流經頂頭額汕與新浮崙汕間而與臺灣海峽相通,潮水漲退也同時帶來豐富的魚蝦貝蟹等等,因此主棲地除提供鳥類停棲、覓食外,也是當地漁民放置定置網與捕捉竹蟶等貝類的場所,此外主棲地周遭也挖有深溝以養殖牡蠣。 2002年11月農委會公告「台南縣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鷺保護區」[3],主棲地為「黑面琵鷺保護區」面積為300公頃,東魚塭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面積約534公頃後,劃為保護區後已禁止一切漁撈活動,包括養殖牡蠣、放置定置網與挖赤嘴竹蟶等之行為,唯當黑面琵鷺全數飛離後,每年夏天會開放一個月讓當地居民從事魚撈。這座落於曾文溪出海口北岸浮覆地,是黑面琵鷺在台灣最主要度冬之棲地,保護區為人工河堤與海堤所包圍,潮水可經由水門進出,不僅創造廣闊的潮間帶,與帶來豐富的食物來源,除可提供黑面琵鷺棲息外,也可進一步保護當地珍貴的自然環境與資源。 也由於全球逾半以上的黑面琵鷺每年均飛抵保護區度冬,縣政府也規劃賞鳥亭等硬體設施,本會於此黑面琵鷺季(2005-2006)認養保護區第三賞鳥亭,除提供高倍率望遠鏡觀賞黑面琵鷺等候鳥,現場也有解說志工從事導覽,,並製作許多解說出版品與解說看板提供生態人文、旅遊等相關訊息。 來主棲地不僅可以觀賞黑面舞者美妙的動作外,別忘了也可順便欣賞主棲地壯闊的風景,春夏秋冬,日昇月落,大地正以主棲地為舞台,上演著一齣齣精彩絕倫的戲碼,場場均有加碼演出喔! 參考文獻: 1.劉靜榆, 觀潮-黑面琵鷺棲息地導覽 , 臺南縣政府、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1999. 2.黃福興等編著, 七股琵鷺鄉土情—人文地理篇, 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出版, 2001. 3.農委會公告七股黑面琵鷺重要棲地”, 自然保育季刊, 第40期, pp. 64, 2002.
Notic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null in /var/www/html/tc/right_menu.php on lin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