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題: 2022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  (閱讀 3691 次)

紅鳩

  • 工友
  • 管理員
  • 老鳥
  • *****
  • 文章數: 3965
2022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
« 於: 四月 01, 2022, 09:51:37 pm »
黑臉琵鷺全球數量首破六千再創新高 后海灣數量稍回升 數字趨平穩
https://cms.hkbws.org.hk/cms/join-us-tw/zh-tw/project-tw/endangered-species-tw/bfs/bfs-census-2022

由香港觀鳥會統籌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22」已於1月7至9日完成。本年度黑臉琵鷺全球數量達6,162隻,再創有記錄以來新高,較去年上升18%,增加了940隻。后海灣(包括香港及深圳)錄得369隻,按年上升9.8%,數字與過去幾年相距不大,趨於平穩。

黑臉琵鷺全球數量續升 十年九度刷新紀錄

本年度普查覆蓋全球約150個地點,除了澳門及菲律賓,其餘度冬地的黑臉琵鷺數量均有增長。台灣繼續是最主要棲息地,全球逾62%、即3,824隻黑臉琵鷺在該處度冬,按年升幅為22.1%;日本亦上升19.8%,錄得683隻。兩地黑臉琵鷺大增,加上后海灣以及中國大陸的數量回升,令全球黑臉琵鷺數目得以首次突破6,000隻,亦是過去10年來,第9次錄得破紀錄新高。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今年錄得兩隻黑臉琵鷺,是1994年首屆普查以來的南方新記錄,反映黑臉琵鷺於東南亞棲地範圍廣大。

在港數量止跌回升 全球佔比續跌

后海灣黑臉琵鷺數量連跌兩年後回升至369隻,較去年多33隻,米埔自然保護區和香港濕地公園錄得的黑臉琵鷺總和增加,兩處地方均實施生態環境管理,為黑臉琵鷺提供合適棲息地。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提醒,后海灣普查結果雖有增長,但升幅不算顯著,不能因而斷定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他表示:「香港的數字上升,某程度上要歸功於全球種群增加,有更多黑臉琵鷺選擇在本港越冬停歇。」

不到20年前,香港曾是全球五分一黑臉琵鷺的度冬地。然而,后海灣自2010年錄得歷屆普查最多的462隻黑臉琵鷺後,多年來未見突破,2016年起一直維持於300多隻的水平;與此同時,全球數量則穩步上升,台灣、中國大陸及日本的數字近年屢刷新紀錄。時至今日,后海灣只佔全球黑臉琵鷺數目約6%。

后海灣保育前景 取決北部都會區規劃

要吸引更多黑臉琵鷺來港棲息,關鍵在於保存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本會期望《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建議設立的三個濕地保育公園,可成為保育契機。余日東強調,濕地保育公園須符合三大基本條件:範圍廣闊、生態友善及減少人為干擾,「不能只是『公園仔』,地方要夠大,要有充足食物來源。」

余日東建議,將國際鳥盟確認的重點鳥區「內后海灣及深圳河集水區」納入濕地保育公園範圍,甚或提升至《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下的限制地區,制訂長遠保育方案及生境管理措施,保育白泥至馬草壟一帶的魚塘、泥灘、沿海濕地等多元化生境。潮間帶泥灘及魚塘濕地向來是黑臉琵鷺及候鳥重要覓食地,政府收地前後都應以生態友善方式維持運作,例如收成後降低魚塘水位讓水鳥捕食雜魚小蝦,發揮其生態價值。濕地保育公園落成開放後,必須劃設禁區,保護黑臉琵鷺棲息及覓食地免受人為干擾。最後,本會再次促請政府妥善規劃濕地保育公園,制訂收地時間表,擴大自然保護區範圍,保護后海灣生態。
We Love so We Care.
We Love so We Share.
-----------------------------------------------------------
歡迎光臨"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

紅鳩

  • 工友
  • 管理員
  • 老鳥
  • *****
  • 文章數: 3965
2022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
« 回覆 #1 於: 四月 10, 2022, 09:04:00 pm »
中華鳥會
https://www.bird.org.tw/basicpage/1891

黑面琵鷺全球數量持續上升!「2022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的成果顯示,全球黑面琵鷺族群已來到6,162隻,其中在臺灣共記錄到3,824隻,再次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其中嘉義地區的黑面琵鷺數量成長最為明顯。過去不常有黑面琵鷺度冬的縣市如桃園、花蓮、臺東等,今年也都發現有零星個體度冬,顯示黑面琵鷺數量不只上升,度冬範圍也明顯持續擴張。

黑面琵鷺數量再次刷新歷史紀錄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由香港觀鳥會所發起,每年定期於一月召集各國調查員協力同步調查,而臺灣是黑面琵鷺最重要的度冬地,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負責統籌,聯繫全國鳥友協力進行調查,並由林務局推動的「國土生態綠網計畫」支持全臺灣的黑面琵鷺普查工作。2022年全球普查於1月8日至9日期間進行,全球數量持續突破紀錄,共調查到6,162隻黑面琵鷺,今年各度冬區的數量都有增加,整體相較2021年大幅增加940隻,其中臺灣是成長幅度最明顯的地區,全臺共調查3,824隻,超過全球總數六成,相較去年增加692隻(增加22.1%),族群數量保持上升的趨勢,更持續三年刷新歷史最大量紀錄。

普查首次13個縣市皆記錄有黑面琵鷺
臺灣的黑面琵鷺主要度冬在西南沿海,超過九成以上的族群集中分布在臺南、嘉義、高雄及雲林,其中今年臺南的數量有2,158隻(56.4%),主要在七股與安南(四草)地區;嘉義有962隻(25.2%),主要在布袋和鰲鼓濕地;高雄有369隻(9.7%),主要在茄萣、永安濕地及高屏溪口;雲林的數量有227隻(5.94%),主要在口湖以及濁水溪口南岸。屏東、金門及宜蘭有穩定的小族群度冬,其中屏東有36隻(0.9%),主要在大鵬灣與田厝;金門有29隻(0.8%),主要在慈湖、浯江溪口與西湖;宜蘭有27隻(0.7%),主要集中在頭城下埔。特別的是,今年有較多零星的黑面琵鷺出現在其他縣市,包含臺北、桃園、新竹、彰化、花蓮及臺東等地都同時有1-5隻不等的度冬個體,總共13個縣市都有記錄到黑面琵鷺,是同步普查有史以來首次的紀錄。

黑面琵鷺分布範圍持續擴大
從各區數據的變化來看,黑面琵鷺在臺灣不只是數量持續增加,也持續擴大度冬棲地範圍。今年臺南、高雄、雲林的數量維持在小幅度的變化,數量增加最顯著的區域則在嘉義布袋,總數量為783隻,對比去年棲地乾旱的狀態,今年水域環境狀況較佳,增加了564隻,也首度刷新嘉義地區普查的最大量。屏東往年並無黑面琵鷺度冬,自2021起已有連續兩年的度冬紀錄,未來應有機會建立長期穩定的度冬地。而今年最特殊的現象,莫過於往年不常有黑面琵鷺度冬的縣市,今年卻同時有許多零星個體度冬,破除「零鴨蛋」的魔咒,讓各地調查員也非常的驚喜,例如臺東是首次普查當日記錄到黑面琵鷺,桃園、彰化、花蓮也是普查期間未有紀錄多年。從零到有,從少變多,種種跡象皆證實黑面琵鷺在臺灣的度冬範圍越來越擴散。

保育工作有賴公私協力
農委會林務局近年推動國土生態綠網計畫,結合公私部門合作推動友善棲地,包含沿海濕地環境的保全;台江國家公園鼓勵友善棲地的魚塭養殖,也推動在地的生態旅遊,並改善保護區內的棲地環境。黑面琵鷺族群逐年攀升是民間、政府與國際間共同協力的保育成果,相較於30年前的滅絕危機已有大幅度的改善,然而對比其他族群健全無虞的物種,全球僅六千隻的黑面琵鷺仍是需要注目的受脅鳥類,棲地保育不能懈怠。近期正值黑面琵鷺的北返季節,期待未來族群數量持續上升,早日脫離瀕危名單。

合作夥伴:
感謝基隆市野鳥學會、台北市野鳥學會、桃園市野鳥學會、新竹市野鳥學會、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臺灣野鳥協會、彰化縣野鳥學會、雲林縣野鳥學會、嘉義市野鳥學會、嘉義縣野鳥學會、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解說團隊、台南市野鳥學會、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高雄市野鳥學會、茄萣生態文化協會、屏東縣野鳥學會、宜蘭縣野鳥學會、花蓮縣野鳥學會、台東縣野鳥學會、金門縣野鳥學會、澎湖縣野鳥學會等單位協助調查。

補助單位:
感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江國家公園的支持。
We Love so We Care.
We Love so We Share.
-----------------------------------------------------------
歡迎光臨"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