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題: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大舉侵台  (閱讀 11691 次)

rosefinch

  • 學會幹部
  • 老鳥
  • ****
  • 文章數: 1559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大舉侵台
« 於: 五月 02, 2007, 09:32:35 am »
中國時報    A3/焦點新聞           2007/05/01
嘉義水上鄉「災區」 一公頃一萬隻 沙氏變色蜥大舉侵台 全民緝殺

【吳志明/嘉義報導】
  台灣首度發現紅火蟻的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最近又出現原產於中南美洲古巴的沙氏變色蜥,且有大量繁衍跡象,初估每公頃有一萬隻。由於沙氏蜥體內有寄生蟲,並會捕食台灣原生種蜥蜴,因此農政單位已下令全面撲殺。
  三界埔 當年紅火蟻首度入侵處
  三界埔一向是嘉義地區民眾公認的風水寶地,不少外地的堪輿師也常慕名而來。三年前,台灣首度發現紅火蟻入侵的地方,除了桃園外,就是嘉義的三界埔。巧的是,現在讓農政單位相當緊張的沙氏變色蜥,也在此地繁衍生息。
  嘉義縣農業局綠化保育課長鄭永華說,事實上沙氏變色蜥之前在花蓮地區也曾發現過,但相當零星,不像水上鄉三界埔這般密集,而且從二○○○年發現到現在,已經非常穩定的繁衍下來。
  三界埔成功國小校長鄭鴻鵬說,宜蘭大學教授毛俊傑根據這段時間在附近所捕獲的數量初估,三界埔一帶,目前每公頃約有一萬隻沙氏變色蜥。令人憂心的是,將來可能逐漸擴展到其他地方。
  移動速度迅猛 追捕應注意安全
  雖然成功國小已經張貼有關沙氏變色蜥的「通緝」海報並廣為發放,但鄭鴻鵬說,並不鼓勵學生看到就抓,因為牠移動的速度很快;三界埔靠山,附近山溝、墳墓多,萬一學生為追捕而發生危險就不好。
  成功國小校園內現在設有收集站,不論死活只要抓到沙氏變色蜥就可交給收集站;死活分別存放,死掉的蜥蜴先以酒精浸泡,每兩周清點一次。希望能有效遏止其蔓延,以免影響台灣物種生態。

rosefinch

  • 學會幹部
  • 老鳥
  • ****
  • 文章數: 1559
Re: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大舉侵台
« 回覆 #1 於: 五月 02, 2007, 09:33:02 am »
中國時報    C2/雲嘉新聞           2007/04/30
恐威脅本土生態 農業局通緝沙氏變色蜥

【吳志明/嘉義報導】
  南非大學研究生海瑞在水上鄉三界埔發現「沙氏變色蜥」已在此繁衍生息多年,為了避免破壞本土原有物種生態,嘉義縣政府農業局決定全面「移除」,在各校園廣發「通緝」海報,並設收集站,不論死活。
  今年33歲的海瑞,10歲起就對爬蟲類很有興趣,長大後到南非大學自然保育學系進修,1998年到台灣遊學,研究此地生態,同時也在嘉義市教授美語。
  2000年6月,他在野外進行生態研究時,意外發現水上鄉三界埔地區,竟成為「沙氏變色蜥」穩定的棲息地,而且數量頗為密集,約每 4平方公尺就有1隻,他曾在1天內捉到80隻。
  讓海瑞驚疑的是,即使在同一區塊經常捕捉,沙氏變色蜥的數量卻沒有因此減少,雖然目前尚未破壞原有物種生態,但他擔心持續下去,總有1天會威脅到本土生態,他的這項研究成果,經國際生態組織認同後,台灣農政單位才轉趨重視。
  海瑞說,沙氏變色蜥應該是隨著進口木材或寵物店所引進,因為台灣的緯度氣候生態環境適合,加上牠的適應力強,容易隨垃圾、苗木、水流擴散到各地。
  沙氏變色蜥和台灣特有種的「攀木蜥」一樣,都有強烈的地域觀念,會排斥同類進入領域,因此族群並不密集,反而能接受「沙氏變色蜥」在牠領域內,這也使得「沙氏變色蜥」數量有擴大趨勢。
  農業局綠化保育課長鄭永華表示,沙氏變色蜥以吃螞蟻、昆蟲維生,也吃蛞蝓、同類等,可能破壞生態,在其皮膚也發現寄生蟲,為全面「移除」此外來物種,農業局已在當地廣發「通緝令」海報,並定點設置收集桶,村民和學生捕捉後,再由宜蘭大學毛俊傑教授統一處理。
  成功國小教導主任張世杰說,校方並不鼓勵學生自行捕捉,但把它當作很好的自然生態教案,也不會阻止小朋友去捕捉,只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界埔1名陳姓小朋友在校園內示範捉「通緝犯」,沒多久就捉到 3、4隻體型瘦小的沙氏變色蜥,他自豪地說,曾經有連續捉到15隻的紀錄,不過,這種蜥蜴會咬人,只是牠沒有牙齒,所以即使咬到也不會痛。

rosefinch

  • 學會幹部
  • 老鳥
  • ****
  • 文章數: 1559
Re: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大舉侵台
« 回覆 #2 於: 五月 02, 2007, 09:33:32 am »
中國時報    A3/焦點新聞           2007/05/01
《小檔案》古巴來的沙氏變色蜥 凶猛會咬人

【吳志明】
  沙氏變色蜥(Anolis sagrei),原產地是中南美洲的古巴和鄰近島嶼,屬於小型的蜥蜴,身形瘦長。
  雄蜥長約五公分,雌蜥略小,身體背面淡棕色或棕色,雄蜥遇到危險或憤怒時,頸部的喉囊會膨漲,並呈橘色。
  平常喜歡棲息在大型喬木、檳榔樹、灌木或水泥柱,動作十分敏捷,不容易接近,具有強烈的領域性,常藉凶猛的打鬥,驅趕其他接近的蜥蜴,有時也會咬人。
  繁殖季節,母蜥通常產卵一至二個,產後埋於沙堆、落葉堆中,等待孵化。
  在北美、夏威夷、墨西哥、中美洲等地,因為牠強烈的領域性和競爭力,對當地不同品種的蜥蜴族群生存,造成嚴重威脅,部分族群甚至因而消失。
  南非大學研究生諾瑞(Gerrut Norral),長期在水上鄉三界埔觀察沙氏變色蜥的生態,曾經發現牠有捕食台灣原生種蜥蜴幼蜥的觀察紀錄。

rosefinch

  • 學會幹部
  • 老鳥
  • ****
  • 文章數: 1559
Re: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大舉侵台
« 回覆 #3 於: 五月 02, 2007, 09:33:59 am »
中國時報    A3/焦點新聞           2007/05/01
《小檔案》多線南蜥棲息地 本土蜥蜴絕跡

【整理:林倖妃】
  多線南蜥(見圖,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最大體長約十二公分,最大全長可達廿八公分,體背鱗片具有鱗脊。幼蜥體背面為褐色,體側面散生黑、白兩色斑點,腹部為白色。
  雌雄外型顯著,成長後雄性體色有明顯變化,體背顏色轉為黃褐色,體側由頭部開始有明顯黃色或橘色斑,此橘黃色斑塊一直延展到體側後段;雌性個體則與幼體相仿,唯體背部有時會有黑色斑點或斷續相連的縱線。
  多線南蜥主要棲息環境是靠近水源的農墾區域或果園,有時也會在居家房舍附近或公路邊緣活動。以昆蟲與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為日行性蜥蜴,尾巴極容易自割。
  多線南蜥以胎生方式生殖,每次可產下四到九隻仔蜥。雖然對人沒有直接危害,但較小型的蜥蜴科同類會成為牠捕食的對象,現在有牠棲息的地方,除了和牠差不多大的長尾南蜥,幾乎看不到其他台灣本土蜥蜴。(來源:農委會防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