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A8/社會脈動 2007/04/10
增溫效應警訊 中部植物避熱 北遷70公里到金山
【沈揮勝/中縣報導】
聯合國及國內學界陸續就全球暖化衝擊發出警訊,靜宜大學教授陳玉峰研究發現,增溫效應已造成本島海岸生態系丕變,不少植物為避高溫而北移,遷移距離甚至超過七十公里,有些中部的植物相,現已生根新竹市。
陳玉峰表示,台灣暖化嚴重程度令人吃驚,一九八○年全台九大城市年均溫攝氏廿二‧七度,去年廿四.二度,往前推連續九年高於全球均值,一九九八年甚至達到廿四‧四度。
台灣暖化嚴重 高度開發幫凶
他說,氣候的百年變遷,往往不如一次伐木的影響,阿里山一九一二年伐木後,次年年均溫提升三‧七度。台灣目前面臨高度開發,導致氣候因子的變動超過生物適應與演化速率的特定程度,相關部門宜通盤了解現況,以利因應。
陳玉峰表示,植物為了避熱、尋找適合生長環境,遷徙方式可分平面及垂直發展;平面即往緯度高、氣溫較低的地區發展。
現象最明確者為溼地指標植物,例如,昔日分布在雲嘉及南部的馬氏濱藜,經卅年來漸次北移,去年已在新竹客雅溪發現,估計北遷五十公里。
溼地指標植物 北移數十公里
育地以南台鹽濕地為大本營的鹽地鼠尾粟,十多年前在中部「達陣」,現已全面盤據客雅溪口,北進至少六十公里。
海馬齒卅年前為彰雲以南物種,現經由苗栗挺進至桃園縣永安漁港區,估計亦北上五十公里。
最誇張的是,原生長於中部鹽濕地潮間帶的雲林莞草(扁稈藨草),不僅從高美濕地越過中苗分界,北溯新竹市風情海岸,甚至繞過淡水河,繞進至北海岸金山水尾漁港附近,旅程長達七十公里,令人咋舌。
陳玉峰說,從這些溼地指標植物研判,台灣海岸植物生態概約已北移五十至七十公里,三、四十年前所謂的中部海岸生物地理,如今似應以新竹、香山重新定義。
八五%海岸原生態 段落滅絕
依台灣島海岸旁側有無天然生態系的里程計算,陳玉峰估計,全台保有原自然生態系的段落只剩十五%,其餘八五%早已滅絕。
在垂直遷徙方面,陳玉峰推估,每北移一公里大約相當於上遷一公尺,台灣植被帶潛在上遷五十到七十公尺的勢能,年均氣溫約提高攝氏○‧二二五到○‧二五度。
惟大型木本植物上移不易,因為造成鐵杉與雲杉等排擠效應,終至變異、猝死。尤其大花咸豐草、小花蔓澤蘭種耔傳播望風披靡,前者上溯至兩千五百公尺,後者亦突破一千公尺,未來本島中海拔生態恐將成「大花映小花」的綠癌世界。
陳玉峰並表示,五年前苗栗縣火炎山馬尾松因廣義的氣候變異,造成松線蟲感染集體死亡;海拔約兩千到三千公尺的玉山箭竹全面開花死亡;巒大、丹大、合歡石門山及玉山地區原生種鐵杉排擠雲杉往高海拔發展,並以不明原因呈點狀或線狀集體猝死現象,都需要高度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