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題: 澳洲的環境教育解說  (閱讀 6498 次)

sophie

  • 說故事的人
  • 志工群
  • 老鳥
  • ***
  • 文章數: 1008
澳洲的環境教育解說
« 於: 九月 08, 2013, 09:31:12 pm »
於此分享一些當地運用的環境解說技巧
1. 解說路線上,在特定的定點解說,而不是沿路解說
     台灣的解說員都很盡責,通常都從頭講到尾,絕無冷場。
     在當地他們會在路線上規劃幾個停下來解說的地點,不是看到什麼就說什麼,雖然你覺得整個路線的植被景觀其實都大同小異,但在某地點可能有特殊的景觀就著重講解當地文化或地質歷史, 或是有的地點周邊有數種植物就可以觀察和講解,再下一個地點重點就可能是放在某些動物的棲息地等等, 每個地點大概步行差距5-7分鐘,這會讓聽眾在聽過上一段講解後,能稍微步行消化吸收內容,也能再將注意力放回四周的自然環境,而不是一直在解說員的身上和聲音裡。
« 上次編輯: 九月 08, 2013, 09:57:16 pm 由 sophie »

sophie

  • 說故事的人
  • 志工群
  • 老鳥
  • ***
  • 文章數: 1008
Re: 澳洲的環境教育解說
« 回覆 #1 於: 九月 08, 2013, 09:45:37 pm »
2. 解說時攜帶一本解說資料夾,內有這個環境會出現的動物、植物(花、果實)放大圖片!
因為有時動物不一定可以觀察的到,有時也非該植物的開花結果期,但旅客還是可以藉著圖片去想像和觀察環境。
   

sophie

  • 說故事的人
  • 志工群
  • 老鳥
  • ***
  • 文章數: 1008
Re: 澳洲的環境教育解說
« 回覆 #2 於: 九月 08, 2013, 09:55:52 pm »
3.不要帶走任何東西,除了相片;但有時,請連相片也不要帶走!
   在Uluru的遊客中心, 是全部禁止拍照的, 裡面的資訊豐富, 比如有各類生物的介紹簡章,但是不可以索取, 僅可以付費影印。
   這和其他地方的行事風格反差很大,可以讓我們反思,時下人手一台以上的照相機,我們常常毫無忌憚的到處拍攝留下影像,有時侵犯到他人或是著作權或打擾其他生物的棲息環境還不以為意,皆以自己為出發點,非常自私!如果有一個地方,你只能用心去感覺用眼睛觀察紀錄,你是不是就會更用心更珍惜更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呢?
  其次旅遊資訊的簡章通常是免費,養成旅客,不拿白不拿,左手拿右手丟的浪費行徑!該遊客中心以真需要就付費影印的規定是更有格調更環保的!
« 上次編輯: 九月 08, 2013, 10:14:02 pm 由 sophie »

紅鳩

  • 工友
  • 管理員
  • 老鳥
  • *****
  • 文章數: 3969
Re: 澳洲的環境教育解說
« 回覆 #3 於: 九月 09, 2013, 10:37:16 pm »
謝謝分享
We Love so We Care.
We Love so We Share.
-----------------------------------------------------------
歡迎光臨"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

shaun

  • 學會幹部
  • 老鳥
  • ****
  • 文章數: 545
Re: 澳洲的環境教育解說
« 回覆 #4 於: 九月 09, 2013, 11:06:11 pm »
 |g |g |g
謝謝分享

如此理想的解說行程   資料的研讀跟實地的觀察與記錄是免不了的過程
學會有一段時期    解說與調查是分開的
經過大家的努力    兩者才慢慢實際結合
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期許大家一起努力

sophie

  • 說故事的人
  • 志工群
  • 老鳥
  • ***
  • 文章數: 1008
Re: 澳洲的環境教育解說
« 回覆 #5 於: 九月 22, 2013, 11:20:37 am »
4.解說時,可以設計一些和聽者互動的小活動,讓聽者藉由親身的接觸,而更印象深刻,覺得有趣
    如這位解說員從背包裡變出工具,講解到當地原住民如何使用自製的工具來採集食用植物,再用頭頂著採集盤繼續行走時。 鼓勵大家試著來頂頂看, 這就寓教於樂了!

sophie

  • 說故事的人
  • 志工群
  • 老鳥
  • ***
  • 文章數: 1008
Re: 澳洲的環境教育解說
« 回覆 #6 於: 九月 22, 2013, 11:35:20 am »
5. 將土地的原生故事納入解說,如地質,延伸解說的深度和廣度
     可以由黑面琵鷺的曾文溪河口談起黏土地質歷史,再帶回實用的產業面如此種黏土屬土質壤土,黏性大,土性反應成鹼性,不適種植,適合開闢為鹽田或魚塭。

相關資訊如下: 
    沖積層為近世紀地層,台南地區地質係由海岸風積沙、海岸漂沙、潟湖淤泥及河道沖積物等所構成的第四紀(兩百萬年前)沖積層,其厚度可能超過200 公尺。溪流所挾帶的淤沙多屬於極細的淤泥和黏土,而少粗粒物質,其形成主要是由於早期台江內海的泥沙沖積與地層隆起而成。
http://bud.tncg.gov.tw/bud_new/doc/maintain/img_Annocase/981015001.pdf
(p39)

黏土到底是什麼東西?是極細的泥。黏土形成頁岩,如果高壓不夠,只是泥岩而已。因為泥很細,黏土具有不透水性。而頁岩與頁岩間通常會有一層砂岩,形成砂岩、頁岩互層。那一層砂通常都很薄,從幾公分到數十公分都有。而有些海相化石會出現在這個地方。
http://blog.xuite.net/ccy1217/fossil/28825265

有時候出去走一走,回頭才能看得見身邊珍珠的光彩     
« 上次編輯: 九月 22, 2013, 11:39:15 am 由 soph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