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題: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_台灣的人熊關係:共存乎?(20110617)  (閱讀 3962 次)

sophie

  • 說故事的人
  • 志工群
  • 老鳥
  • ***
  • 文章數: 1008
   針對昨(16)日於花蓮清水山登山失蹤身亡的新屋鄉農業課技士林松蔚,台灣黑熊保育協會除了表達對家屬哀悼慰問之意,對於死者可能遭遇台灣黑熊攻擊之諸多揣測,協會建議在缺乏進一步資訊供研判之下,應該持保留態度。然而,由於這類對於台灣黑熊莫須有的指控也非第一遭,突顯出民眾對於台灣黑熊的刻板印象或莫名的『恐熊症』,其實乃根源於對這種動物的不瞭解。有鑑於此誤解將嚴重地阻礙保育瀕危的台灣黑熊的業務推展,因此藉此機會提出相關資訊和說明,幫助大家正確地認識牠們。

   農委會林務局去年委託屏科大黃美秀副教授的研究,分析國內198筆人目擊野外黑熊的互動關係資料,發現當人數越多時,目擊熊的機會隨之減少。由於熊的嗅覺和聽覺靈敏,故當人目擊熊時,大部分(71%)的熊便已注意到人了。

  本研究並沒有紀錄到任何熊確實主動攻擊人的案例。當熊發現人時,熊多數的行為是離開現場(64%,包括37%快速離開和27%緩慢離開),有的則會繼續原先的活動(13%)或注視人(10%),另13%的熊則表現出威嚇性行為,包括站立或朝人吼叫(n=16)和主動接近人(n=4)的情形。這些主動接近人的行為皆發生於不到20 m的近距離內,顯示熊對人較為激烈的反應可能與短距離接觸有關。

  國人發現黑熊後,多數採取靜止(50%)、緩慢離開現場和快速逃跑(26%),也有少數人會發出聲響或吼叫或觀看照相,甚至主動接近或追捕熊的情況。不論人在遇到熊而做出了各種反應之後,有近一半(48%)的熊會離開現場,或維持原先的活動或注視人(38%),沒有任何熊再主動接近人的情況。雖然有5筆紀錄出現了熊朝人吼叫的行為,此時人的反應為靜止不動、快速逃跑、試圖防禦。有此可見,在這些目擊熊及人熊互動的過程中,雖然偶有熊對人發出威嚇(不同於攻擊)的行為,如吼叫、站立、甚至朝人接近,但似乎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黑熊企圖主動攻擊人的行為。

  這些研究資料顯示,在人數較少時(≦3),近距離目擊熊機率會較高,而當人數較多時,遠距離發現熊的機率則增加。也就是說,當相距較遠時,熊有可能在人尚未發覺其存在之前,便有反應並離開現場;反之,人數多導致注意力(眼睛)或偵測距離增加,故發現遠距離動物的機率遂提高;但此同時,人多卻也可能產生較多的干擾,提高熊對人的偵測距離,故較不易在短距離內遇到熊。

  從臺灣黑熊對人的行為反應可看出,當熊發現人時,主要採取驅避的反應,但較為誇大或趨近人的行為則屬少數,且大多發生於與人的近距離接觸,這些行為包括站立或朝人吼叫,或接近甚至追趕人,沒有紀錄到任何熊主動攻擊人的案例。

  在人對熊採取某種行為反應之後,熊未有以進一步趨近人的反應,不是不刻意理會人,便是離開該現場。對於目擊者的主動趨近或製造聲響,黑熊皆是採驅避應對之。雖然有些案例是短距離時人熊相遇,人遇黑熊追趕的情況,此時當人快速逃離時,熊若持續追趕,都只持續一小段距離而已。因此,研究者判斷在這些情況下的黑熊,應該沒有主動要攻擊人企圖;反之,這些行為應純屬威嚇,如同站立、吼叫、吹氣的行為意義是一樣的。,因為短距離的不期而遇,而對熊產生緊迫,故屬程度較為激烈的威嚇行為。

  雖然影響熊對於人的行為反應和距離受很多因素影響,但目前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熊會為了吃肉而攻擊人。而人受到熊攻擊的原因和情況很複雜,國外的研究指出相關因素包括(1)與人有關的因素,如相遇時人的活動、組成大小、人對熊的行為、是否攜帶遏制劑;(2)環境有關的因素,如相遇狀況、食物密度、食物可得性、季節、時間、與能見度有關的地形和環境、同種個體的存在;(3)與熊有關的因素,如種類、性別、族群密度、過去與人之經驗、遺傳、個體社會地位、情緒、預期值、習慣人的程度、飽食狀況。

『熊會不會攻擊人?』

  這是大家都想知道的問題。反問『家裡的狗(或是任何一個人)會不會咬人?』答案應該很明顯,就是看情況。要避免無謂的人熊衝突,首當對於製造衝突的對象,包括熊或可能是人。如同人一般,一種米養百種人,熊類動物也不例外。例如,威脅性較高的棕熊(或稱大灰熊)是人熊衝突中最常見的動物,而被美洲黑熊攻擊事件也是越來越普遍(攻擊事件次數大約和棕熊相同,每年平均1-2次)。因為當黑熊與人類的數量都增加,二者遭遇頻度也更頻繁。在台灣,黑熊的數量在大多數的山區稀少,在黑熊保育成效尚未明朗之前,人熊衝突的情況在短期內可能不會成為關注的議題。

 

黑熊協會的呼籲:

    因此,在享受山林美景之餘,如果於山上遇到黑熊,應保持冷靜,依據解黑熊和自己的當下情況,採取適當的行動。若遠遠地看到熊,可以不慌不忙的地離開現場;但若遇到黑熊不預警的威嚇行為,則需即時撤退或採取驚嚇的方式。另外,在熊出沒頻繁的區域,若要避免人熊不期而遇的情況,除了攜帶一些防身物品如哨子或胡椒噴劑之外,建議可以採小組多人同行的方式活動。如此,大家不僅可以有個安全的山林之旅,也可以達到積極保育瀕危黑熊的目標。

 

黃美秀 Mei-Hsiu Hwang, Ph.D.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Wildlife Conservation

1 Hsech Fu Road, Nei Pu, Pingtung, 91201, Taiwan

886-8-7740416;  Taiwan Black Bear Web  http://meibear.npust.edu.tw/

President, Taiwan Black Bear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Co-chair, Asiatic Black Bear Expert Team IUCN/SSC/B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