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會 黑面琵鷺 生態旅遊 學術調查 七股風情 黑琵志工 交流討論
   
 
 
學術專文
研究調查學術專文標記黑面
 

看中肉毒桿菌後的黑面琵鷺在台灣

 魏美莉@2003-06-05

 

先談談背景



 1849年才在日本被鑑定命名的黑面琵鷺,是全世界6種琵鷺中最晚被命名,也是體型最小者。台灣首開記錄於1863年(清朝),由史溫侯(Swinhoe)在淡水河口觀察到;從1925年到1938年,每年冬天在台南安平地區都可記錄到約50隻黑面琵鷺;顏重威、陳炳煌兩位老師在台灣仍是海岸管制的年代,於1974年1月9日早上於台南曾文溪口海埔新生地觀察到21隻,這是台灣鳥人最早的記錄(未發表觀察);1984台南縣府委託省水利局第六工程處,開發曾文溪河口之海埔新生地,同年台南鳥友郭忠誠於該處發現大批黑面琵鷺棲息。詳細看,認真記數則是隔年才開始,1985年11月18日記錄了當年最大量87隻(未發表觀察)。

 一直到台灣鳥人郭東輝與郭忠誠將1989年1月22日早上曾文溪口北岸的130隻黑琵共同記錄投到亞洲濕地水鳥調查報告中,至此,黑琵在台灣的最大度冬地才正式曝光於國際鳥界,也漸次的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黑面琵鷺的「台灣領先經驗」起源得早。1992年起師大生物系王穎教授帶領台南市鳥會開始進行黑面琵鷺之研究調查。1994年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小如首次在國際鳥盟(Bird Life Internation )會中倡議加強黑面琵鷺的國際合作。1995年1月16至22日由中華鳥會主辦,邀約了荷蘭、香港、韓國、美國等國代表與會在台北舉行「黑面琵鷺保育及研究研討會」,並編撰「黑面琵鷺行動綱領( Action Plan for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 )」,由時任中華鳥會理事長劉小如博士擔任召集人,為跨國黑面琵鷺衛星繫放計畫起了個頭。

 王穎教授研究室在1996年冬季起於七股捕捉黑琵,繫上區域性無線電發報器,以追縱牠們在台南縣曾文溪口度冬區的活動情形。1998年亞洲鳥盟發起一項跨國衛星追蹤計畫,王穎教授再次帶領台灣黑琵工作團隊於2月19日08:20成功野放繫上衛星發報器的黑面琵鷺【Lucky7(衛星編號 4517 )】,是全世界第一隻黑琵衛星追蹤研究計畫的案例。

中毒戲碼會重演?



 深深被國內外關心人士期待的台南縣七股鄉黑面琵鷺保護區及重要棲息地,總面積634公頃。其中300公頃為保護區,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2年11月1日核定劃設,距1992年7月1日農委會依野動法,公告黑面琵鷺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整整過了十個年頭。緊接著,主棲地黑琵觀察記錄創單日新高達688隻,一些人正期待著是否破700之時,黑琵出事了!

 由世界各地案例顯示,肉毒桿菌有在同一肇事點重演中毒戲碼的特性,在自然界它的傷亡慘烈,動則以萬計。

 在台灣肉毒事件由2002年12月9日清晨被鳥友發現至2003年4月4日延燒了近四個月之久,為期117天,在重返台南黑面琵鷺肉毒桿菌中毒案發現場的追查後發現,第三賞鳥牆北方養殖文蛤的漁塭應是中毒的第一現場,而這裡卻是保護區外的私有漁塭。

 必然的,在人們尚未淡忘黑面舞者的搶救事件前,眾人會引頸提耳的看待中央及地方政府是如何迎戰肉毒的捲土重來。

 相信,沒有人希望黑琵再受肉毒的折磨,那心情比照到人們對SARS的戒慎恐懼,應是不中亦不遠矣。

 人命關天,鳥命呢?就像掌握SARS病毒特性般的,該確實隔離就別趴趴走,黑琵棲地該監測就別心存僥倖;SARS有發燒可以篩檢,肉毒也有它好發的蛛絲馬跡可尋。如同全球有識者傾力於SARS的相關研究;肉毒事件後,對黑琵的相關研究計畫如雨後春筍般的被烹調上桌,尤其在「不被仿冒就不是名牌」的台灣;仍不免要感慨,與SARS的5百億相較,黑琵的5千多萬雖是小數字,但是否用在刀口上,誰為納稅人把關了?

 黑琵肉毒事件事發後的第100天,搶救下來的15隻黑琵野放,兩周後2003年4月1至2日假台南縣關子嶺勞工育樂中心舉辦的「黑面琵鷺保育國際研討會」中,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學術及經驗交流。當真,我們都從中看到並學到些什麼了?

 所幸,殷實的民間黑琵守護者仍監守崗位,就像第一時間發現黑琵狀態有異的鳥友般,他們專業且心繫黑琵的一瞥一笑,事件發生後,思為政者所未思。真正在這塊棲地打滾的人,有管道者投謀獻策,否則該做的就先去做,是為先期作業,就像第一線的SARS醫護人員DIY保命面罩般。

保育是人的事業



 有點概念的人都知道,要黑琵免於絕種,其生活圈中的東亞各國必得通力合作。這回為救治中毒的黑琵,中央、地方政府及國內外保育人士全部動源在國際間找尋抗病毒血清,縣府終獲美國內政部地理署(U.S. Geological Survey;USGS)伸出援手捐贈血清,才救下了野放的那幾隻鳥,也才讓國內外多少被懸吊的心,安了下來;更何況是一河之隔的台南縣市間的合作。

 近幾年來黑琵對四草地區的倚重越來越鮮明,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被高度期望成為替代棲地的概念已由趨勢轉為急需落實的現況,保育團體在這塊土地上已累積了長期的調查資訊,然,整合人才在那?誰來把這裡珍貴的人力及自然資源你儂我儂一番,讓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處理掉這曝露了多年的洞。要完成此樁自然美事,有心人先共識建立吧。事由人在做,環境正義的養成反倒容易,而環境議題根本就是人的事業,眉角不就在此。

烏龜還是兔子



 雖然主管單位的執行力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民間公益團體更別忘了初衷,捏拿好與公部門間合作及監督的分寸。誠如Peter R. Kenner ley 發表於1989年香港鳥類報告的這篇報告所疾呼,「黑面琵鷺繼續生存下去唯一的憑藉就是完全的保護。僅有的三個主要度冬地(台灣、香港及越南)的保護和免於被開發利用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同樣地,北韓海外小島的完全保護也是同樣的重要。」

 一直以來自傲於黑琵度冬族群冠居全球的台灣,自1992年起,透過學術單位與保育團體結合的黑琵相關研究,帶動了台南地區保育團體的蓬勃發展,進而讓生態旅遊的價值落實在七股地區,這可以經由當地居民投入生態旅遊解說量顯見,其實看到七股大地區假日攤販如市集,去過的人都知道。

 猶記1999年1月11日在台南曾文溪口繫放,衛星訊號發射器編號2219,台灣編號T16,研究人員暱稱烏龜的黑琵,像龜兔寓言中的勝利者般拔得頭籌,3月14日離開台南,烏龜逐步推進; 3月15日上午在福建及浙江沿岸出現;3月19日則出現在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附近;至3月31日,訊號出現在南北韓交界之非軍事區,漢江外海的U-do小島附近,為黑琵掀開遷移路徑及繁殖地之謎,並奠定台灣在黑琵保育的國際地位。唯因人為因素,自此之後,保育主管機關將黑琵研究的進度緩置了,反倒是南韓及香港都再接再厲的進行持續研究工作,這景象實令台灣長期關心黑琵生態動向之人憂心。別忘了,物種研究的烏龜特性,唯有扎實的一步一腳印由基礎資料點滴累積,台灣的生物資源才有見樹見林的一天。

保育團體,你要IN起來



 如同蘇煥智縣長所言,這次事件的處理經過乃是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民間團體通力合作的正面經驗。無疑的,第三部門在這次黑琵事件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民間團體更是十多年來,讓台灣自然保育運動透過黑面琵鷺進入國際舞台的催化者。

 反濱南時的蘇煥智環保立場明確,如今連服務對象在哪都尚未有著落之刻,卻卯足了勁要在黑面琵鷺台灣的家四周蓋「選舉機場」,七股近兩千公頃的台鹽灘地在減資民營化後,縣府已取得土地的代管權,蘇縣長的如意算盤不難揣測。

 跨越雲嘉南縣市的南瀛國家風景區成立在即,對變數不斷的黑琵來說又是一個新議題,它對黑琵的效應如何,還是老話一句,民間公益團體絕不能在過程中缺席,政治人物的效應是一時的,世代踩在這塊土地上的民眾與大自然才是主人翁。

   
 


聯絡我們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