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會 黑面琵鷺 生態旅遊 學術調查 七股風情 黑琵志工 交流討論
   
 
 
學術專文
研究調查學術專文標記黑面
 

都是深水魚塭的錯?論台江國家公園推廣「淺坪養殖」之迷思

 吳世鴻@2014-11-10

圖1 淺坪養殖實驗區位置圖(衛星照片:Google Maps)
by BFSA


圖2 主棲地黑面琵鷺數量圖(資料來源:台江網站)
by BFSA


圖3 99年10月-100年4月台南地區黑面琵鷺普查數量圖
by BFSA

 


台江國家公園(以下簡稱台江)自2009年底成立以來,便將「營造對黑面琵鷺友善魚塭棲地」作為施政亮點計畫,期能藉此帶動國家公園周遭漁民,將現有的深水虱目魚養殖魚塭,回復為20年前的傳統鹹水淺坪虱目魚塭,認為這將為黑面琵鷺及七股漁民帶來雙贏的局面。
為此,台江於2011年起便與臺南大學合作,將該校七股校區內的部份廢棄魚塭恢復為傳統鹹水淺坪養殖模式,做為對黑面琵鷺友善棲地的營造實驗。在幾年的實驗後,證實了淺坪養殖模式在每年收成後放低水位的一段期間內,確實可吸引黑面琵鷺來覓食利用。於是鼓勵漁民「淺坪養殖」、推廣「來自對黑面琵鷺友善魚塭」的虱目魚罐頭,成了台江保育黑面琵鷺和提高漁民收入的最佳。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今(2014)年9月29日,台江發佈了一則新聞稿,再次宣傳「淺坪養殖」的好處,全文如下:
引入社會企業新能量 營造黑面琵鷺友善棲地
發佈日期:2014-09-29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為營造黑面琵鷺的友善的棲地,發展「國家公園企業」概念,與臺南大學合作將廢棄魚塭恢復成適合黑面琵鷺覓食的鹹水淺坪養殖,保障黑面琵鷺食物來源,讓來台過冬的黑面琵鷺數量從100年的834隻,快速回升至102年的1,624隻,養殖區的虱目魚還製成「黑琵牌」罐頭出售,將銷售利潤回饋漁民,以鼓勵漁民「淺坪養殖」,不僅擴大社會參與,也能兼顧濕地的保育。
  內政部表示,為永續經營國家公園保育事業,內政部利用現有8個國家公園、1個國家自然公園的特色,引入社會企業創新及活力,是積極可行的方式,除能解決現有保育問題,也能擴大民眾的參與。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推動黑面琵鷺魚塭的友善棲地營造,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黑面琵鷺從民國78年全世界僅記錄到288隻開始,即吸引全球鳥友關注,25年來數量已經逐漸成長到2,726隻,但還是沒有脫離瀕危物種的等級。黑面琵鷺每年9月底會開始南遷到南台灣沿海地區度冬,數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尤其是台江國家公園範圍內的水域,秋冬正是鹹水淺坪虱目魚塭在收成後放低水位進入休養期,恰與黑面琵鷺來臺度冬覓食時期巧妙聯結;此類型休養期魚塭的小魚小蝦作為黑面琵鷺豐富的食物來源,對於提供黑面琵鷺友善的覓食與棲息空間。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自民國100年起與臺南大學合作,在該校七股西校區內進行多樣性棲地營造計畫,其中將校區內廢棄魚塭恢復傳統鹹水淺坪養殖模式,做為對黑面琵鷺友善的棲地營造實驗,黑面琵鷺族群數量相較於一般深水養殖模式來得多,足以顯示鹹水淺坪養殖池是黑面琵鷺度冬的良好場域。
  為鼓勵當地漁民恢復此類型魚塭,繼續提供黑面琵鷺度冬所需的覓食棲地及魚源,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實驗產出的虱目魚製成罐頭,以「黑琵牌」命名,推廣「來自對黑面琵鷺友善魚塭」的產品,傳達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保育理念,希望藉由國家公園認證及自然保育的形象,提升品牌形象,以吸引漁民加入、改變經營管理模式,逐步擴大傳統鹹水淺坪養殖魚塭的面積,更維繫這有三百多年的動態養殖產業地景。
  內政部表示,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正積極朝向結合社會企業,以解決政府部門行銷能力不足及商品販售等財務上限制等問題,藉由社會企業商業營運模式爭取最大經營效益,更可以說服漁民加入淺坪養殖行列,擴大淺坪養殖面積,保障黑面琵鷺食物來源,亦可落實公平貿易的精神,利潤得以直接回饋漁民,透過社會企業的商業操作模式,可以針對「黑琵牌」相關產品的生產及銷售策略,以創新經營理念進一步升級突破,擴大社會影響層面,達成濕地保育目標,共創多贏局面。

這篇新聞稿中有許多謬誤之處,「淺坪養殖」確有其對環境生態及黑面琵鷺友善之處,但把它當成保育黑面琵鷺的唯一靈丹妙藥,也太過褒揚它了。
想釐清「淺坪養殖」的迷思,得先來看看虱目魚淺坪式養殖與深堵(坪)式養殖的差別在哪。
方式淺坪式養殖深堵式養殖
面積約4~5公頃約0.5公頃
水深約30~50公分一般約200公分以上
水質鹹水為主(海水)淡水為多(雨水、地下水)
餌料以低價有機肥料培育藻類作為餌料並輔以人工餌料高價配合飼料
養殖概況*11月至隔年3月:池塘準備,包括曬坪、整池、注水、曝乾、施肥、除雜魚等。
*4月至9月:放養及收成。
*10月:清池、越冬。
一年大約可以養殖兩季,利用自動投餌機投餵配合飼料。
年產量每公頃約2,500~4,000公斤每公頃約20,000~30,000公斤
價格深水式養殖的虱目魚,魚體大、脂肪含量高,魚肚較飽滿,適合作虱目魚肚,故一般價格比淺坪式養殖的虱目魚高。
缺點*水淺且虱目魚不耐寒,冬天寒流來襲時易凍死,故冬季清池後還沒有達到上市體型的魚苗就必須準備越冬。
*單位面積產量低且價格低。
*水深,需用水車增加溶氧量防止魚兒暴斃。
*配合飼料成本高,自動投餌機與水車耗電均導致成本增加。
*養殖密度太高魚兒易生病變,發生時需投藥並加強曬坪工作。

資料來源:農委會虱目魚館(http://kmweb.coa.gov.tw/subject/mp.asp?mp=155)、台江「虱目魚為主之養殖產業調查」報告

從前面的比較得知,相較於深堵式養殖,淺坪式養殖對生態環境有較多好處:包括它較少抽取地下水,不會造成地層下陷的問題;用藥較少,不會污染周遭水體;施用有限的有機肥及較天然的餌料,較不會造成水質優養化;以及每年固定的排水、曬坪(冬天前最後一批虱目魚收成後,將剩下的魚趕入越冬溝,之後會將池水放乾,讓底泥在太陽下曝曬幾天以消毒池底,此稱為「曬坪」),讓黑面琵鷺和其他水鳥在排水期間得以覓食剩餘雜魚。
那,為什麼漁民朋友要在20年前逐漸棄淺坪而改深堵呢?答案很簡單,深堵的虱目魚產量大且價格好,又較不用擔心冬天的寒害。
由前述的分析看來,台江鼓勵漁民「淺坪養殖」、推廣「來自對黑面琵鷺友善魚塭」的虱目魚罐頭,即可提高淺坪虱目魚養殖漁民的收入,又可為黑面琵鷺創造覓食環境,似乎正是雙贏的絕妙辦法不是嗎?為何本文稱之為「迷思」呢?這讓我們再從台江的新聞稿逐一瞭解。

迷思一:小面積的淺坪虱目魚塭,就可以讓黑面琵鷺數量大幅增加!?
與臺南大學合作將廢棄魚塭恢復成適合黑面琵鷺覓食的鹹水淺坪養殖,保障黑面琵鷺食物來源,讓來台過冬的黑面琵鷺數量從100年的834隻,快速回升至102年的1,624隻。

事實:


  1. 淺坪養殖實驗區是在黑面琵鷺保護區(主棲地)以東3公里處[1],所以最有可能受益的族群是在主棲地的族群,而非遠在台南四草、嘉義布袋、或高雄茄萣的族群。(圖1)
  2. 從台江的網站資料,比較100年(99年11月~100年2月)及102年(101年11月~102年2月)主棲地的黑面琵鷺資料,很明顯的,102年主棲地的黑面琵鷺數量是變少不是變多。(圖2)
  3. 有參與全球普查台南地區調查的人員都知道,100年數量變少,是因為調查日(100年1月22~23日)那一陣子黑面琵鷺四處亂跑,所以找不到,不是真的數量變少。依據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的資料,當年來台南度冬的黑面琵鷺數量一度高達1,544隻(99年11月28日),但12月之後,黑面琵鷺的行跡開始難以追蹤,經常無法在調查時間內計數到全部的黑面琵鷺,使得調查數量明顯低估。(圖3)在統籌黑面琵鷺全球普查的香港觀鳥會報告中也提及,數量「下跌」可能是由於黑面琵鷺停歇在一些沒有進行普查的地點,並建議往後的普查應該涵蓋到這些地點。[3]
  4. 依據台江的報告,3口養殖虱目魚的淺坪魚塭,在101年11月8日至102年1月3日的放水期間,總共吸引了2,695隻次(各魚塭以每日的最大量累計)的黑面琵鷺,也就是在這約2個月的放水時間裡,每日平均可供約48隻黑面琵鷺覓食,約是當年台灣族群量的3%,其他日子都沒有黑面琵鷺來覓食。[1]

結論:全台灣的黑面琵鷺數量,怎麼可能只因為小小幾公頃的淺坪虱目魚塭,就足以讓數量爆增一倍,台江說法太悖離常理了。

迷思二:台灣黑面琵鷺保育有成,要歸功於鹹水淺坪虱目魚塭!?
黑面琵鷺每年9月底會開始南遷到南台灣沿海地區度冬,數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尤其是台江國家公園範圍內的水域,秋冬正是鹹水淺坪虱目魚塭在收成後放低水位進入休養期,恰與黑面琵鷺來臺度冬覓食時期巧妙聯結;此類型休養期魚塭的小魚小蝦作為黑面琵鷺豐富的食物來源,對於提供黑面琵鷺友善的覓食與棲息空間。

事實:

  1. 鹹水淺坪虱目魚塭早在民國80年後就沒落,消失已近20年,90年之後幾乎所剩無幾,剩下的多半轉作虱目魚苗的中間育成,台南較有規模的鹹水淺坪虱目魚塭,僅剩水試所的30公頃試驗魚塭。[2]
  2. 不是只有淺坪虱目魚塭有「曬坪」的作業,深堵虱目魚塭一樣會怕病菌滋生而曬坪,只是不是每年罷了。

結論:台灣的鹹水淺坪虱目魚塭已消失了近20年,而這20年台灣的黑面琵鷺的數量由206隻成長為1,659隻,功勞不可能是淺坪虱目魚塭,獎牌可不能隨便頒,其他不定期「曬坪」的養殖魚塭類型(如深堵虱目魚塭)及廢棄/休養魚塭才是大功臣。

迷思三:「淺坪養殖」是拯救黑面琵鷺的不二法門!?
  不可否認的,鹹水淺坪虱目魚塭的養殖方式,確實對生態環境及黑面琵鷺有相對上較友善之處,但並不能就此否認或忽視深堵魚塭及其他廢棄/休養魚塭及濕地的保育功能。在推廣「淺坪養殖」之餘,台江或該思索一下,其實質管理範圍內的數千公頃魚塭、鹽田及濕地,除了少數仍有漁民經營漁業外,其餘大多數的土(濕)地該如何進行改善及營造,讓乾涸的廢棄魚塭、鹽田重現濕地生態功能,讓黑面琵鷺年復一年減少的「黑面琵鷺保護區」重新吸引黑面琵鷺回來棲息。別再將台灣黑面琵鷺保育之責,全推予為生計辛苦的深水魚塭養殖漁民,以無愧於台江肩負著全球半數黑面琵鷺存亡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王一匡,2013,對黑面琵鷺友善之濕地營造計畫(102),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2. 吳新華,2013,虱目魚為主之養殖產業調查,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計畫報告。
  3. 陳健德、余日東,2012,2011及2012年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香港觀鳥會。

附件1 全文 pdf
1.70MB
 已下載 無標題文件 116
   
 

黑面琵鷺保護區內環文蛤之初勘

2006-12-30

七股地區暨黑面琵鷺網站內容設計之初探-從ICDT電子商務策略模型觀點

2006-09-01

地方社團解說服務績效與志工持續服務率分析 -以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為例

2006-06-14

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解說志工解說評估

2006-06-01

Dingshan Habitat: a New Foraging and Resting Habitat of Black-faced Spoonbills in Tainan, Taiwan, Apr. 2003

2005-11-27

黑皮的備用餐廳

2005-01-16

看中肉毒桿菌後的黑面琵鷺在台灣

2003-06-05

聯絡我們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