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會 黑面琵鷺 生態旅遊 學術調查 七股風情 黑琵志工 交流討論
   
 
 

產業七股

生態七股人文七股
產業七股
七股飛羽
 

南瀛漁業~掛網笱

 戴子堯@2004-10-07

早年用竹子編制成的網笱
by 戴子堯


臺南地區水域遍佈網笱
by 戴子堯


網笱包含V形網牆與漁網主體
by 戴子堯


經改良過捕捉魚苗的網笱
by 戴子堯


白天需將漁網架於竹竿上曝曬陽光以防生苔
by 戴子堯


早年主棲地的的網笱(劃為保護區後已經全面拆除)
by 戴子堯

 

 臺灣西南洲潟發達,沿海洲汕峰峰相接,內海潟湖環環相連,這片廣闊無邊的海埔、丘陵與河海相交之地,人們划著艋舺或竹筏,在這魚蝦蟹貝豐富的內海討生活,在曾文溪不斷氾濫的肥沃土地耕種,此處萬物騰騰生長,堪稱為「魚米之鄉」。

 在這沿海地帶,舉凡各種水域,無論是潮間帶、潟湖、浮覆地、魚塭鹽田進出水溝渠等等,只要是潮水可及之地,都有隨潮水進出往來豐富的魚蝦蟹鰻,因此只在這些水域裡,四處都可以看見由人工插竹竿為樁,再置入漁網,捕捉這些由大海隨潮水游入的魚蝦蟹鰻等,此種捕魚作業[1],即為濱海地方幾種極為簡單的撈捕魚類方法之一,俗稱為「掛 網笱」,正式名稱則為「定置網」的捕魚作業,早年以竹子編制而成,現在則以漁網行之。

 掛網笱的作業時間固定且短暫,設備也極為簡便,只需要單人即可以作業。網笱通常有一個V字形網牆入口,依此讓水中的魚蝦蟹鰻等循著網牆而逐漸進入漁網內,在漁網內通常有兩道障礙網,讓魚蝦蟹鰻等沒有辦法循開口又游出,網末則有一鬆緊出口,經打開後便可以將收成輕易倒出。

 從事掛網笱的漁民,通常在傍晚時將漁網置入固定後,即可以上岸回家,待翌日清晨再下水,打開網末端倒出魚獲,再將網具掛在缺口處的竹竿上,等待下一次作業時再次漁網置入固定。由於掛 網笱的作業方式,是請魚自動入網,若魚老是在網口徘徊而不入網,或是入網後夠精明又從網內所設障礙網游出,都是網開一面,留其生路。

 設置網笱,並非人人均可隨意而設,早年是先搶者贏,現在則需經買賣賣方可易主,而在河口的網笱因冬季可同時捕撈鰻魚苗,牽扯利益甚大,因此通常是每二至三年公開招標一次。在潮溝所設置的 網笱,由於空間不大,通常只能設一個網笱,捕捉漲潮時隨潮水而入的魚獲;若是在內海空間夠大時,通常會將好幾個網笱串連成一排,相鄰網口方向恰相反,可以同時捕捉漲潮與退潮時所游入魚獲。

 近來由於污染開發破壞多,導致沿海魚類資源減少,連帶也使網笱的魚獲量頓減。在這塊魚米之鄉,網笱捕獲鱸魚、石斑、黑鯛、沙蝦、土龍等高經濟魚獲,冬季天冷魚蝦昏頭滿 網笱,雖仍是時有所聞,但從事網笱均已是副業,所得魚獲只為或多或少添補菜錢、家用,但儘管魚獲不多,世風日下,網笱「現撈仔」魚獲被不肖份子偷走卻是漸增,為了這微薄利益,天寒水冷, 網笱主人半夜還是得出來巡視。

 臺南地區仍有密度極高、為數眾多的網笱,都再再說明此次仍是魚米之鄉,方能請魚入網入甕。這魚米之鄉不單單只是寫在書本,或是喊在口頭,更需要大家一起來疼惜。

參考文獻:
1. 陳登風, “簡述一項簡單的捕魚作業—「掛篙仔」”, 臺南文化新33期, pp. 63-69.

   
 

南瀛漁業~掛網笱

2004-10-07

南瀛漁業~魚塭

2004-09-09

台鹽機械製鹽流程

1999-01-01

鹽田

1999-01-01

人工鹽田

1999-01-01

機械鹽田

1999-01-01

七股鹽山

1999-01-01

聯絡我們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