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會 黑面琵鷺 生態旅遊 學術調查 七股風情 黑琵志工 交流討論
   
 
 

產業七股

生態七股人文七股
產業七股
七股飛羽
 

南瀛漁業~魚塭

 戴子堯@2004-09-09

臺南縣逾1萬公頃棋盤交錯的魚塭
by 戴子堯


魚塭風情畫
by 戴子堯


魚塭畔茂密的紅樹林為天然的擋風屏障
by 戴子堯


荒廢魚塭之植被自然演替下呈現多樣棲地與美麗的風貌
by 戴子堯


洘過的魚塭吸引小白鷺前來覓食
by 戴子堯


洘過而逐漸乾涸中的魚塭
by 戴子堯


魚塭翻土準備再飼養
by 戴子堯


魚塭意象
by 戴子堯

 

 臺灣的水產養殖最早可以追溯至鄭成功時代。當時因中國魚苗無法運到臺灣,於是乃教導人民利用沿海低地築堤成池,並採集沿海之虱目魚苗放養其中,並奠定了臺灣沿海養殖魚塭的根基。

 臺南沿海由於濱外沙洲遮屏,最適合圍築魚塭,早年即有許多魚塭型態的水產養殖。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人口急遽增加,逐漸依賴以養殖、畜牧等型態的經營方式來提供人類穩定食物來源,光復後,臺南縣政府首先依美援成功開發曾文溪口北岸之七股魚塭 500公頃,稱「美國魚塭」,此為政府致力於臺灣海埔地開發之肇始,繼而往後在民國52年至56年間又陸續在曾文溪口一帶開發魚塭近1300公頃[1]。

 內陸的養殖漁業對國內有很大的貢獻,在過去十餘年來的漁產量中,養殖業、近海漁業、遠洋漁業各約佔三分之一。在民國85年時[2],臺灣的水產養殖之種類,其產量前五名分別為虱目魚、吳郭魚、牡蠣、鰻魚與文蛤,產值前五名則依序為鰻魚、虱目魚、草蝦、牡蠣與長腳大蝦,而臺南縣市地區無論在產量或是產值都名列全台第一,其中產量佔全台總產量的30.35%,而產值則佔全台總產值的21.51%,臺南縣市水產養殖之發達由此可見一斑。

 臺南縣的養殖魚塭,根據民國88年魚政資訊報導[3],總面積逾1萬公頃,其中海水養殖、淡水養殖各佔約4千餘公頃,其餘則為半淡鹹水養殖。而養殖方法可分為單養與混養,單混養之比例約各佔半,單養部分以虱目魚養殖總面積最大,佔44%,其餘依次則為草蝦、吳郭魚、花跳、石斑、文蛤、泥鰍、烏魚、鰻魚…等等,混養部分則也以虱目魚養殖總面積最大,佔39%,其餘依次則為吳郭魚、草蝦、烏魚、鯉魚科、文蛤、石斑、沙蝦…等等。

 魚塭養殖雖為「人工濕地」之一環,但在臺南沿海濕地,卻也佔舉足輕重的角色,長久下來,其經營型態恰好與候鳥遷徙往返相互搭配,成為候鳥重要的棲息覓食之地。一般的魚塭養殖重在春夏季,在秋收後,將尚未長大的魚趕入渡冬池後,魚塭便進行「洘塭」作業,排去魚塭的水以便於曝曬塭底,這一段期間裡,塭底的殘水與雜魚、底棲生物等,會吸引如黑面琵鷺、小白鷺、青足鷸等等很多鳥類過來覓食,當塭底完全乾涸時,也正好提供了南來北返的風鳥一個休息的場所,而當冬去春來之際,塭底會重新翻土,以迎接新一季的養殖。

 三百年前,台江浩瀚綿亙,三百年後,物換星移,這塊土地所呈現的,仍是一片水域,只是轉換成了數千公頃的魚塭,圍建在這片昔日為台江的土地上。

參考文獻:
1、 石再添, “臺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 第六期, pp.1-36, 1980.
2、 http://www.evta.gov.tw/employee/emp/001/000/a111/ (水產養殖業)
3、 http://www.fa.gov.tw/fshadm/fshpools/fp-tnhc.htm (魚政資訊-臺南縣全縣養殖魚塭田間放養調查資料彙整表)

   
 

鹽分地帶~牛蒡

2006-04-05

鹽分地帶~胡蘿蔔

2006-04-02

鹽分地帶~綠肥作物

2006-03-27

鹽分地帶~蕃薯

2006-03-18

鹽分地帶~紅蔥頭

2006-03-13

鹽分地帶~大蒜

2006-03-12

鹽分地帶~甘蔗

2006-03-11

鹽分地帶~稻米

2006-03-11

鹽分地帶~花海

2006-03-09

鹽分地帶~胡麻

2006-02-19

聯絡我們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