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會 黑面琵鷺 生態旅遊 學術調查 七股風情 黑琵志工 交流討論
   
 
 

產業七股

生態七股人文七股
產業七股
七股飛羽
 

機械鹽田

 戴子堯@1999-01-01

機械鹽灘需先將鹽層刮起
by


再送至一旁的履帶車
by


經由履帶車送至在一旁等待的運鹽車
by


最終送至洗鹽場洗滌
by


退去滷水的結晶池宛如踏上雪地
by


昔日七股機械鹽灘盛況
by


青鯤鯓一帶著名的扇形鹽田區
by


臺灣的鹽灘已踏入暮色
by

 

 由於人工採鹽成本過高,加上鹽民工作艱辛並逐漸凋零,民國69年時台鹽製鹽總廠開始推廣機械化操作鹽灘,以布袋、七股與臺南鹽場同時列為開發的三大鹽場,自民國77年開始機械採收。由於機械鹽灘並不需要過多人力,台鹽也同時積極輔導鹽民轉業。

 機械鹽灘的產鹽流程似人工鹽灘,只是一年只採收一次。機械鹽灘同人工鹽灘,也同樣於九、十月間開始運作,當海水引入蒸發池後,隨著水分漸次蒸發,鹽度也逐漸提升而形成滷水,將滷水注入結晶池後,在結晶池底部即有鹽結晶生成,此時並不急著採收,並間斷地注入滷水,鹽的結晶不斷生成,厚度也不斷增加,待翌年二、三月間,可將結晶池的水盡數退出,即可以機械進行採收。採收時須將整層結晶的鹽刮起,連帶也將底部的泥土層都一併刮起,因此剛收完的鹽,需先以運鹽車,送至洗鹽場以飽和鹽水洗去雜質,方可包裝送出。等整個鹽場鹽灘收完,也正是梅雨季欲來之時。

 若對照國外的曬鹽,以澳洲為例,澳洲日曬強、雨量少,每次結晶鹽的厚度動輒可達10公分以上,而臺灣的曬鹽環境不若澳洲,往往要採收時,鹽的厚度卻只達3公分,但也仍必須採收。曾有鹽民轉述,以前有國外鹽專家至臺灣參訪,見臺灣結晶鹽厚度只有3公分,而仍可準確操作原先設計最少須5公分採收厚度的機械將鹽層刮起,直呼我們鹽工技術一級棒,其實技術好也是迫於無奈,臺灣的結晶鹽厚度僅如此,再不採收,梅雨季就要來,屆時鹽的厚度可能不增反減,不儘產量減少,更徒增困擾。

   
 

鹽分地帶~牛蒡

2006-04-05

鹽分地帶~胡蘿蔔

2006-04-02

鹽分地帶~綠肥作物

2006-03-27

鹽分地帶~蕃薯

2006-03-18

鹽分地帶~紅蔥頭

2006-03-13

鹽分地帶~大蒜

2006-03-12

鹽分地帶~甘蔗

2006-03-11

鹽分地帶~稻米

2006-03-11

鹽分地帶~花海

2006-03-09

鹽分地帶~胡麻

2006-02-19

聯絡我們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