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會 黑面琵鷺 生態旅遊 學術調查 七股風情 黑琵志工 交流討論
   
 
 

產業七股

生態七股人文七股
產業七股
七股飛羽
 

南瀛漁業~話虱目魚苗

 戴子堯@2005-02-11

手叉網是簡便的捕撈工具
by 戴子堯


操作手叉網徐徐前進進行捕撈魚苗作業
by 戴子堯


魚苗將順水流入網
by 戴子堯


最終再以碗瓢將魚苗撈起
by 戴子堯


出魚苗作業情形
by 戴子堯


先以篩網過濾魚體體型
by 戴子堯


以歌唱點算魚苗方式形成獨特的文化
by 戴子堯


魚苗運送過程打入氧氣避免魚體傷亡
by 戴子堯

 

  臺灣現有虱目魚塭約有1萬5千公頃,每年需要虱目魚苗約2億尾[1]。虱目魚的種魚需要成長至5至6歲以上,重約8斤方可以進行繁衍。一般魚塭養殖的虱目魚約1斤重即可上市集販賣,市集罕見有越冬重達3斤的虱目魚。既然虱目魚種魚養成不易,那一般養殖戶魚苗來源從何處來呢?

  大海裡的虱目魚成魚動輒數十斤重,民國36年曾在東沙島附近捕獲30多斤成魚[1]。早年虱目魚苗因無法以人工進行繁殖,所以來源全數來自天然捕撈,不足則依賴東南亞進口。這些自然繁衍的魚苗游至臺灣沿岸,主要產地在高雄至嘉義花蓮、台東至屏東一帶沿岸,漁人需下海捕撈,以四至六月為盛產期,清明前後可見漁人以手叉網、小型曳網、定置網及手抄網在沿岸捕撈,其中以手叉網最為簡便,漁人持網在海中徐徐前行,魚苗順水流入網,待行經一段距離後,再將魚苗倒出。天然的虱目魚苗產量頗不穩定,有時常不足養殖所需,近年則近海污染嚴重,魚資源遭受大量破壞,加上人工工資昂貴,天然魚苗更少。

  臺灣人工繁衍虱目魚苗成功始於民國68年,屏東新力養殖場在曾雷強、蕭世民、盧鳳岡等努力下,首次利用養成種魚繁殖成功[1],自始免去漁人下海撈魚苗的辛勞,也得以大量穩定地供應魚苗,並使魚苗價錢大幅降低。

  魚苗買賣時,養殖戶會先以篩網過濾魚體體型,至於買賣的隻數不是用估算的,而是一隻隻點算出來的。為了避免點算出錯,所以發展出獨特的「數魚苗歌」,以唱的方式來點算魚的數量,每次撈出來幾隻,就用唱的方式將總數加總上去,數到100隻為一單位,並擲下一小塑膠棒做紀錄,屆時只要算有幾隻塑膠棒就可以知道點算了幾隻。這種以歌唱方式數魚,每次唱來歌詞內容皆不同(因為撈起的數量皆不同),但簡單、正確算出數量,更重要的是,歌唱點魚數,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型態,下次有機會不妨聽聽。

參考文獻
 1. 胡興華, “南臺灣的魚—虱目魚”, 拓漁臺灣, 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
( http://www.fa.gov.tw/history/show_article.php?id=68 )

   
 

鹽分地帶~洋香瓜

2006-02-18

鹽分地帶~農業

2006-01-09

南瀛漁業~文蛤

2005-12-02

南瀛漁業~烏魚

2005-11-29

鹽一直在這裏

2005-03-23

南瀛漁業~捕鰻苗

2005-02-14

南瀛漁業~吳郭魚傳奇

2005-02-13

南瀛漁業~牡蠣養殖

2005-02-11

南瀛漁業~話虱目魚苗

2005-02-11

南瀛漁業~虱目魚養殖

2005-02-11

聯絡我們 網站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