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會 黑面琵鷺 生態旅遊 學術調查 七股風情 黑琵志工 交流討論
   
 
 

人文七股

生態七股人文七股
產業七股
七股飛羽
 

國聖燈塔

 吳新福.陳麒麟@2000-12-10

三百年前的台江內海,頂頭額汕等沙洲尚未出現
by 陳文明


國賽港時期地形圖,1823年台江陸浮後,頂頭額汕等沙洲才逐漸形成
by 陳文明


位於台南縣七股潟湖頂頭額汕的台灣本島最西端之國聖燈塔
by


國聖燈塔邊的惜別海岸花費巨資修堤與海爭地划算或是留下人與海和諧緩衝區明智
by

 

一、國賽港遺跡



 道光年間,臺江浮覆,鹿耳門港已淤廢,卻在鹿耳門北邊沿海沙洲,原臺、嘉二縣交界的加老灣港附近被大水衝成港口,叫做國賽港(Koksikong),口門頗深,大商船多泊於該處。按國賽港的港名由來,可依盧嘉興先生所言:「可能是當時外國船隻及外貨因鹿耳門口淤廢,改駛該港起卸,所以叫做國際港。後經寫做『國賽港』、『郭賽港』、『國寨港』、『國使港』等,均屬諧音。」日據時期則改稱為「國姓港」,但已無港埠機能了。國賽港雖暫代鹿耳門港運,但與府城通航仍須靠竹筏、小舟經竹筏港始能抵達四草、安平,又國賽港雖水深可泊船,但四面背水,沙埔鬆軟,是個孤荒沙嶼,甚難駐戍軍隊,原駐守鹿耳門的文武汛館兵勇只能流動稽查,導致賊寇橫行,商務缺乏保障,其盛景為時不長(1830--1895),終因淤積而成歷史名詞。

 據盧先生民國五十年所做的田野調查,當時七股鄉十份村的耆老尚能指出國賽港所在地,印證為現在三股溪口西面的外汕,即昔時臺、嘉兩縣界的加老灣港附近,原臺江內海北部殘存的遺跡(今七股潟湖),即三股溪、七股溪、西寮西邊、美國塭一帶內海,總稱為國賽港。至於加老灣此一汕嶼已為現今曾文溪出海口衝流蕩盡,不復可尋。然此國賽港領域,由昔今地圖對照下,當可證實現今黑面琵鷺棲息所在地正位於港域西南面,而其覓食區仍在港域範圍內。

二 、七股國聖燈塔



(1)頂頭額汕沙洲:在1904年曾有鯰寮崙、砂寮、頂頭額等聚落,估計最寬處有1.2公里,長6.3公里,但1990年僅存寬0.5公里,長4.7公里,原聚落早已被侵蝕無存。此沙洲南端的尖仔尾,是台灣本島的最西端,1998年6月7日,愛鄉文教基金會和海洋文教基金會主辦,在蘇煥智立委主持,廣邀公部門及民間團體見證下,曾在此立下「台灣島最西端紀念碑」,然而卻因沙洲地形多變,1999年6月僅剩兩碑柱,9月基地被沖毀成航道,台灣本島最西端只有在退潮時隱約出現。


(2)國聖港燈塔: 塔高:32.7公尺 燈高:34.2公尺 公稱光程:16.6浬

 七股鄉國聖燈塔民國1957年原設於國聖港網子寮汕上,塔身為白色方形木板條鋼構架,高度20.7公尺,裝五等電燈每十五秒閃光二次,光力2,500支燭光,並建有宿舍派人駐守。

 嗣本塔塔址所在地網子寮沙洲因受颱風襲擊及海潮侵蝕,沙洲盡失,整個燈塔陷入汪洋大海之中,1969年七月廿九日遭受「衛歐拉」颱風摧襲,塔身倒蹋,無法使用,1970年六月移至附近頂頭額汕另建新塔,代替舊燈發光,新塔裝用四等電燈,光力28,000支燭光。 本塔目前派人駐守,未建宿舍。

 曾文溪長期的輸沙,造就了台南沿海獨特的沙洲與潟湖地形景觀,自溪口往北,依次排列為新浮崙汕(1921年以後出現)、頂頭額汕、網子寮汕、青山港汕、王爺港汕(此四沙洲約產生於1822年左右),溪口以南,昔日的隙仔島、北汕尾、安平鎮一至七鯤身等沙洲,則已經和陸地相連,而且被開發為工業區、住宅區、商業區和漁塭,盡失自然風貌。

   
 

社團法人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會館空間介紹

2013-12-08

聖護宮碑誌

2004-01-01

國聖燈塔

2000-12-10

水產試驗所台南分所

2000-10-17

聯絡我們 網站聲明